第132章
邱瑜对韩如愈和马嘉植的评价很高。
他说根据吏部往年政绩来看,韩如愈是个极其清廉颇具才能,且恪尽职守的人。
马嘉植忠勇可嘉,是个处处为朝廷和百姓着想的清官,好官。
如今朝中有太多空缺的位置,需要他们这样的人来填补空缺,为朝廷效力。
而朱元检对他的说法是赞同的,不然朱由检也不会让他们去江浙。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
他担心韩如愈跟马嘉植撞上刘泽清。
刘泽清在临清无恶不作,这两人此刻又正好在临清附近。依着他们的性子,若得知刘泽清所为,势必会前往阻止。而高时明重返临清需要时日,倘若这期间他们惹恼刘泽清,恐性命难保。
他可不想朝中失去这样两位干才,这八百里加急的圣旨便是为救他们的命。
(《明史》记录:泽清为人性恇怯,怀私观望。尝妄报大捷邀赏赐,又诡称堕马被伤,诏赉药资四十两。命赴保定剿贼,不从,日大掠临清。率兵南下,所至焚劫一空。寇氛日急,给事中韩如愈、马嘉植皆谋奉使南归。如愈常劾泽清,过东昌,泽清遣人杀之于道,无敢上闻者。)
若朱元检知晓后来事,必然是要庆幸今日灵光一闪做了这样的决定。
“王承恩,去传旨,召吴襄(字两环)来见咱。”
要让吴三桂明白,朝廷和自己是惦记着他的,那他的父亲吴襄总是要见见的。
当然,也不止是单纯的见,更多的是探探这吴襄的口风,看他对祖大寿降清之事的态度。
此时,吴府。
“素存那边可有消息了?”
五十二岁的吴襄坐在太师椅上,一脸的烦躁。
他因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赴援途中逃亡导致全军覆灭,被判下狱。要不是吴三桂在宁远,这条命早就没了。今年三月初闯贼破了大同、真定后,帝王虽然重新任命他为京营提督,但从帝王出宫带兵抵抗闯贼开始到现在,似乎是忘了他这个人。
如今帝王更将京营掌控权交给了恒国公刘文炳,虽未说撤去他的提督之职,但帝王却又派了襄城伯李国桢去辅助刘文炳,那他这个提督怕是也用不了多久就得下台了。
尤其是,他那好儿子吴三桂在奉诏勤王这件事上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即便马上快到京师了,但京师之事已经解决,他来了又能如何,指不定还会遭到帝王斥责!
想到这些,吴襄脸色就愈发阴沉了。
(史料记载,北京城破后,闯贼活捉吴襄,命其作书意图招降吴三桂。然,李自成带兵北上至山海关,吴三桂又兵败阿济格、多铎,重重危机之下吴三桂犹豫不定。
而李自成斩杀斩杀吴襄与回京师的吴家三十八口于永平(今河北卢龙)城西范家庄,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终促成吴三桂彻底降清,追击闯贼。
其父吴襄后来被南明政权封为辽国公,谥忠壮,祖氏被封为辽国夫人。)
祖氏见状,几次欲言又止,终是忍不住上前劝慰道:“老爷,这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算陛下真的要罢了你京营提督之职,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你又何必为此烦忧?”
“住口!”
吴襄闻言,抬头间眼里满是怒意,“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什么!”
“如今的陛下早就不是之前那个任人摆布,蒙骗的帝王了!他要是真的动了罢免老夫的心思,而素存那逆子又迟迟未入京,你觉得朝廷会如何对待咱们吴家?”
“老爷您消消气,素存他不是快到京师了吗?到时候。。。。。。”
“那也得他先回京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