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他身为大明开国皇帝,从参加义军到登基称帝数年间,什么样的人没见过。
若说朱由检多变,可这历朝历代凡是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又有哪个不多疑?
只是那些名垂青史的帝王,他们虽然多疑但同时又有手段和魄力,不像朱由检那样犹豫不决。
他朱元璋当然也多疑,否则后期又怎会杀了那么与他经历生死的兄弟?
他此刻跟吴襄说这些,不过是想让他相信,自己和朝廷是信任,且看重他们吴家,看重他和吴三桂。只要他们能死心塌地为朝廷办事,等募兵结束,新火器研发成,到时候要对付清廷,或许可以通过他们跟祖大寿的关系,游说他重回大明。
但这是朱元检设想的最好的结果,想要实现还需要筹谋。
“陛下言重,臣惶恐。”
吴襄哪里会想到帝王竟会跟他说这个,此刻他浑身如斗筛,脑袋嗡嗡作响根本无力思考。
“咱说的是实话。”
朱元检轻叹一声,缓缓摇头道:“大明朝堂贪-腐之风盛行,国库空虚发不出俸禄和军饷。百官营私舞弊,以权谋私者多不胜数,。咱身为帝王不能是昏庸无能,但宠信宦官遭人蒙骗却是真。如此君王,如此朝堂,导致民不聊生,战火四起。清廷虎视眈眈,意图吞并我大明。”
“你那大舅哥祖大寿子承父业,从军多年身经百战,不仅作战能力极强,还是个极其出色的将领。咱是很器重他的,不然当初又怎会让他做那关宁军的统帅?”
听到帝王突然提到了祖大寿,吴襄只觉得这脑袋好像是被雷劈了,身体抖得更厉害了。
虽说这些都是夸赞祖大寿的话,可他到底是降清叛国了啊!
陛下这到底是想干什么?
接下来,是不是要怀疑他们整个吴家跟祖大寿暗中勾结,意欲降清呢?
想到这,吴襄只觉双腿发软,竟连跪都跪不住了,只觉眼前发黑差点一头栽倒在朱元检面前。
然。
朱元检又叹息一声,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可就是这样一位良将,若非是因到了迫不得已的绝境,又岂会叛国降清?”
“吴提督啊,他写给你儿子的信咱看过的。”
有些话点到为止,若吴襄是个聪明人,便也能听出这话的弦外之音。
若他听不明白,那他就得认真琢磨下这吴家人还能不能留用的问题了。
但话说回来,要论祖大寿降清的事,其实跟大明朝廷和朱由检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大凌河之战时祖大寿被围困三月,当时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最终只能投降。
而这之后没多久,祖大寿便以探亲、助清廷夺城的借口回到锦州后,立刻组织人马抗清。可见他其实心里一直是向着大明的。
而锦州被围困一年,到了绝境之时他多次拒绝皇太极,最终却因洪承畴松山被俘后只能孤军作战,而大凌河人食人惨剧再度上演,最后不得已第二次降清。
但他降清之后,给吴三桂的密信中提到:“虎前酣睡者,非木石之人,今竟全然不得空”,“勤努力,观形势,慎防御,力守边门,众皆一心”等语,可见他当时还念着大明。
至于如今他是否还念着故地,那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毕竟,他的妻儿家人如今都在盛京,他又是个极其看重亲情的人。
可这话,朱元检当然不会说给吴襄听。
他缓步上前按住了吴襄的肩膀,“这事说到底还是咱和朝廷对不住他啊。。。。。。”
话音落下,他甚至还抬手抹了把不存在的泪。
脑袋一片空白的吴襄听到这话浑身一颤,瞬间热泪盈眶。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