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咱想让你当这大明的范公,主持春闱为咱和朝廷多物色些年轻有为的才俊,将这死水一般的大明朝堂盘活了!”
他口中的范公自然是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范仲淹,他乃当时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嘉佑二年科举,他的门生曾巩与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以及北宋理学创始人二程兄弟同榜及第,而这一年的榜中,更有一名将,三大文豪,前后九位宰相,可谓人才云集。
而此次的主考官,便是范仲淹。
范仲淹一生政绩卓越,主持庆历新政、修捍海堰、治水、赈灾济民;在军事上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方略,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并制定了取缔官职带兵的旧制,采用敌情选择蘸酱应变战术,还建立了营田制,极大的改变了大宋军队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
“范公穷其一生发展的都是儒家正统教育思想,他将‘兴学’当作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本根,重名器(慎选举、敦教育)把科考以考试取人、而不在考试之先育人,比之为“不务耕而求获”,主张“劝学育才”,恢复制举并使之与教育相衔接,创建学堂数所,可谓前无古人。”
倪元璐提到范仲淹情绪变得便有些激动,眼中满是炽热的光芒。
很显然,他特别崇拜范仲淹。
“他开启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新篇章,在文学造诣和书法上更称得上是文坛巅峰。单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便是千古名句。臣何德何能又怎敢与范公相较?”
“汝玉你太谦虚了。”
朱元检拍了拍他的肩膀,挑眉道:“你虽与东林党有些关系,但心中所思所想皆是为朝廷和百姓考虑,留意的也是大明的经济,奏疏多切中时务,在文学和书法绘画上更是有着极高的造诣,整个大明朝堂可再找不出第二个。”
“这事就这么说定了,明日朝堂上咱会宣布此事,再给你找个合适的帮手。”
“再者,邱瑜到底还年轻,你若得了空便也去帮帮他,好帮咱早点把这朝堂诸事理顺了。”
“这。。。。。。”
倪元璐僵住了。
他是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兼兼翰林院学士,又身在内阁,主持春闱倒也说得过去。
可帝王却还让他帮着邱瑜处理吏部诸事,这让倪元璐很是诧异。
“你心里也别有啥负担。”
朱元检看出了他的担忧,缓声道:“这事咱会给邱瑜说,想必他也很乐意。”
“汝玉啊,你也知道如今太子和诸王下落不明,朝中势力又盘根错节。咱身为帝王身在局中,很多时候都不如你们这些做臣子的看的清楚。”
“你也说说,如今这局势到底该怎么破局?”
这话一出,倪元璐整个人都傻眼了。
他是万万没想到,帝王会问他这个问题。
且不说京师刚刚稳定,虽说是帝王凭一己之力扶大夏于将倾。朝臣和百姓对他也不同以往,忌惮中更多了敬佩和仰慕。可实际上魏忠贤一党倒台后,东林党隐隐有起势的苗头,而他们跟朝中官员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
几乎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可这话他不敢直接说。
要说破局,那基本上是难于登天。
他一个文人,一个臣子,有些话该说,有些话不该说,他还是明白的。
朱元检见他半晌没出声,知晓他心中有顾虑,便摇头道:“咱既然单独召见你,问了你,当然不会因你说了实话怪责你。”
“不过你既然不愿意说,那咱来说。”
他略微停顿了下,又暗暗叹息一声。
“这破局,当然在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