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挺想念吕州,想念那美丽的月牙湖。”
“你要是高升来京州,我愿意回到吕州,把它展好、建设好!”
说到这儿,李达康还轻轻拍了拍高育良的手背。
他这一番话,都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了。
在林城大力展生态农业、矿产机械、工程装备……
展度再快,也没吕州快。
要想更快进步,显然调回吕州才是绝佳的选择。
而且吕州的展布局,高育良和赵瑞龙都已经弄好了。
接下来高铁开通、机场通航,国产大飞机研制成功,带动航空制造业蓬勃展。
他到吕州,几乎可以什么都不做,就等着经济疯狂增长,然后过两年接替晋升的高育良,担任京州一把手。
至于高育良……
他当然早就知道,李达康是有多么贪恋权力。
当年在吕州共事的时候,李达康就为了尽快做出成绩,擅自改变自己拟定的城市规划。
眼瞅着在林城,要做出成绩进步很难很慢,他当然就想自己调任离开后,回到经济展更快的吕州。
如此渴望进步,心里哪儿还有百姓?
都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从给赵立春当秘书,到下放金山县当县长。
再一路升到吕州做市长,调任林城当书纪。
李达康这一路的仕途之上,都充满了作风强硬、急功近利。
他的政绩观,是严重扭曲的。
老百姓能不能得实惠并不重要。
他做任何事,都只是为了出成绩好升官。
就像当年他打着要致富先修路的旗号,在金山县疯狂集资修路,搞得百姓苦不堪言,甚至闹出了人命。
而他调任去林城市,也并非是被冷落。
从市长到书纪,本身就已经跨越了一条,很多人难以跨越的鸿沟。
让他到林城市,也是希望善于搞经济的他,能带领煤炭资源枯竭的林城走出困境。
为此,赵瑞龙还不少给他出点子。
让他引水造湖治理煤矿塌陷区,有了水就能搞生态农业。
培育苗圃、家禽育种、研制农药与农耕机械……
民以食为天。
生态农业搞好了,照样大有可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样可以带来大量的税收和就业,贡献大量的gdp。
而且林城当年因煤而起,围绕煤矿的开采与初加工以及火力电,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
即便林城煤炭资源快枯竭,无煤可采了。
但国内外依然是有很多煤矿,需要大量机械设备。
全世界依然还有很多地方,依赖火力电,只是对能耗效率要求越来越高而已。
林城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围绕矿产机械、工程装备、火电设备,打造出一流的装备制造集群,也不是不可能。
赵瑞龙给李达康,是既出政策又给投资,赵立春书纪更是给林城,在政策倾斜、项目补助等方面给了不少照顾。
李达康也不负期望,带领林城摆脱了困境,展得越来越好。
但可惜的是……
李达康并不满足。
他显然觉得在林城搞出政绩,度太慢。
回到展势头更猛更快的吕州市,才能更快进步。
至于他走之后,林城尚未完成的展计划是否会中断,当地百姓生活会不会因此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