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那些工人,忙活一个月也就三四十块钱的工资。
然而这些愚民们,根本就看不到好处在哪。
反而这场天灾,让他们养成了好吃懒的风气,一个个躺在家里呜呼哀哉,从不想着如何吃饱穿暖。
这一幕,就好比后世那些年轻人创业一样。
父母的选择,就是让他们找个正经工作,或者考个公务员之类的,一辈子铁饭碗衣食无忧。
殊不知这样的工作有什么意义?把人活成了机器人,究其一生一成不变,更成不了富豪。
即便你有再大的能耐,有足够的门路能捞偏财。甚至于一下子赚个几百上千万的资产,在他们眼里,始终都是不务正业。
曾经有个家长说出来一句最为经典的代表性话语,至今邵北都记忆犹新。
他们家孩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一气之下选择了在家学编程。
最终,一个软件卖出去三百多万,也算是一步登天,实现了财富自由了。
四里八乡,几乎都流传了此子的事迹,人人称赞。
饶是如此,那辛辛苦苦在地里刨生活的母亲,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却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
甚至语气中夹杂着气急败坏,“他挣钱再多有什么用?我想给他说过媳妇儿,结果媒人来问我什么工作,我愣是半天都说不出一个字儿。”
时代在变化,然而大部分人却不能跟上这个步伐。
多数人始终活在自己的认知当中,对于一切的新鲜事物非但不能接受,反而排斥。
也就导致了他们的刻板思维不光束缚了自己,还要束缚下一代。
多少鸡窝里诞生的小凤凰,拼了命的往外飞,却被自己的土鸡父母扯着翅膀硬生生拽了回去。
邵北可不想在这种人身上浪费时间,既然他们没眼力见,总会有聪明人的。
虽说当初搞田螺的目的,是想让这帮人闭上嘴巴,别在他背后忌贫妒富。
眼下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终究还是太高看这些人了。
“既然给你们免费搭了桥你们不走,非要大冬天脱了鞋子踩凉水,那就怪不得我日后收过桥费了。”
心中拿定了主意,邵北当即骑上了三蹦子,重新用纸板写了一面广告。
上面也就那么一行字,‘一毛一斤收田螺。’
三蹦子的轰鸣声,在山间的小路上,足够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这年头能有几辆车能下乡?简直堪比凤毛麟角。
可惜上次进城忘了买个喇叭,不然效果会更加爆炸。
很快,邵北出现在了第一个村子。
有人看到那招牌上的字之后,当场就开始发问,“后生,你不是在打趣我们吧,田螺那种东西还要花钱买?”
邵北踩下刹车,冲那汉子大声道:“一毛一斤,有多少收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