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忍住脸上的热意,“大人,八字还没一撇呢,我们只是见了一次面。”
李木拆台,“骗人,我看见你给杏儿姐姐送吃的了。”
李石揪着弟弟的耳朵,“你小子,跟踪我啊……”
姜初也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看稳了,本官凭借多年看话本子的经验,还可以帮你出主意。”
李石赶紧摇头:”大人,不用了。“
等孔华抱着本子过来,大家才安静下来,姜初就清清嗓子道:“今年我们接下来首要任务就是县试,你们负责通知到各村,时间是二月初八。”
“然后就是春种,若是有点人家没留好麦种,要及时上报,县衙可以提供一份。”
孔华又补充了一下注意事项,大家都激情,满满的去做事了。
关于县试,去年姜初就在书院提过了,此次贴出正式公文,书生们都很激动。
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官梦,特别是平常人家的孩子,读书考官是唯一的出路。
至于题目,姜初可出不来,是乌先生和孔华商量着出的。
姜初每天负责下乡,去村子里查看民情,县衙的粮库也又堆满了,多亏了洛娘子帮着买的粮。
至于淮阳,闻人图也知道长清大师要求修河堤和码头的事,可是他没钱,朝廷也不拨钱,淮阳的商户被杨谙弄走,现在还没恢复。
只要商人带着货物来交易,但是没有商人敢买铺子,怕买了得罪杨谙。
闻人图没办法,只有带着士兵先去简单的修理河道,又要忙着关心春种,一时间分身乏术。
荀副将都忙得没时间练武了,闻人图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他直接发布了招贤令,准备招些有志之士。
时间一晃而过,在县试进行的时候,春小麦也顺利种下,由于年前的大雪,水资源丰沛,小麦很快的发了芽。
姜初正坐着看考生的卷子,她深入学习才一年,她还不具备批改试卷的能力,所以她都是看乌先生和孔华批好的。
看着考生们的答卷,她自己也学到了很多。
昌国的考试是不糊名的,所以姜初看的试卷有些名字她都认识,毕竟她去了书院好几次。
“这个丁公子答的不错嘛!”姜初正看到丁饶历的试卷,这丁家有点东西嘛,长子是状元,次子也很不错。
试卷被批了甲,两位先生意见都统一,看来前三名没跑了。
此次来参加县试的学子只有几百个,相比青州的人口来说,算是少的了。
几百份试卷,乌先生和孔华,批改了七天才批完,又斟酌了两天,才把名次定好。
县试过后的第十天,公布了成绩,虽然只是一个县试,大家还是比较在意名次的。
青行书院的学子也约着来看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