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行那天吴应中送他们出城,也有百姓前来相送。她在魏县的所作所为深得民心,众人无不交口称赞。
陈皎颇觉感慨,这一趟没有白来,不枉她费尽心思折腾。
马春搀扶她上马车,一行人渐行渐远。
现在地方山匪被清剿,回程途中还算太平,马春心情飞扬,得意说:“回去了奴婢定要向阿娘炫耀一番,咱们小娘子忒厉害,让那些当兵的老爷们个个都佩服!”
陈皎失笑,“你就只管吹牛。”
马春:“这哪是吹牛呢,俗话说巾帼不让须眉,咱们女郎也能比男儿厉害!
“小娘子行事悍利且有魄力,奴婢可佩服了。”
她叨叨絮絮说了许多,中途停下休息时,崔珏把陈皎叫到一旁,同她统一口径应付淮安王。
陈皎道:“若爹恼了要罚你们,责任推我身上便是。”
崔珏居高临下斜睨她,“万事得挑活路走,你若出岔子,郑家可得高兴。”
徐昭似乎觉得跟着她混有前途,也道:“文允说得极是,咱们好不容易才冒尖儿,断不能折在了第一步。”
陈皎点头,“我心里头有数。”顿了顿,“若我爹要打我,你二人可得替我拖住他,莫要让我挨打。”
崔珏知她性子,提醒道:“说话莫要太冲,毕竟士绅们曾联名上书过,若郑家在背后嚼舌根,淮安王自会懊恼。”
陈皎:“我知道,得哄。”
当时她觉得她在魏县的作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管怎么说,那个便宜爹不至于会太让她难堪。
哪曾想,迎接她的竟然是一个耳刮子。
一众人抵达王府已经是正午了,陈皎先回的梨香院儿。
许氏得知她平安归来,欢喜得不行,喜笑颜开迎到门口,激动道:“天可怜见!我的儿可算平安回来了!”
陈皎也很高兴,唤道:“阿娘!”
母女隔了数月团聚无不兴奋,许氏扶住自家崽子,上下打量她,情绪实在激动,不由得红了眼眶,“我儿清减了许多,想必在外头奔忙,吃了不少苦头。”
陈皎咧嘴笑道:“有徐都尉他们护着,没吃亏。”
母女亲昵地搀扶在一起进院子,江婆子看到马春也很激动,忙道:“小娘子可算平安归来了,娘子日日都盼着你呐!”
陈皎:“这几月多谢江妈妈照料了,看我阿娘的情形,日子过得还不错。”
许氏道:“也得多亏江妈妈老练,把以往大房派过来的婢女全换掉了,用起来更得手。”
陈皎:“甚好。”
说罢看向她们母女,“你们娘俩也许久没见过了,想必有许多体己话要唠,便下去罢,这会儿甭管我们。”
江婆子母女应是,欢欢喜喜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