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对林城市,我是比较了解的。”
祁同伟进一步说道。
“像不少的行政村屯,仍是保留着很传统的农耕方式,保留着种植玉米、水稻之类,最原始的农作物。”
“而那些山区里,土地贫瘠,种植玉米、水稻,产量太低。”
“这点粮食,很多老百姓家里,连最基本的养家糊口,都马马虎虎。”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哪有可能展起经济。”
“况且,那些荒芜的大山,其实都是可以开垦的。”
“要想让老百姓脱贫致富,需要对传统的农耕种植方式,予以改革。”
“譬如,种桑养蚕之类。”
“包括把那些荒山开垦,种植茶叶,变成老百姓的经济林区。”
“同时,建造当地的蚕茧收购站、茶叶加工厂之类。”
“从而,就地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进一步为老百姓增收,增加当地政府的税收。”
“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城贫穷、落后的局面。”
“标本兼治,让林城整个经济gdp展起来。”
“当然,仅有这样的改革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进一步,优化执政能力。”
“比如,实行‘第一书记’模式。”
“按照市委的领导班子,主抓县级的。”
“县委的领导班子,负责抓乡镇单位。”
“乡镇的领导班子,负责抓村屯。”
“逐级落实,责任制。”
“只有这样一种立体化的联动,让整个管理跟上来。”
“那么,整个改革的项目,也就稳健推进。”
“最终,绝对让林城展起来。”
“因此,老师,依我之见,您不如去林城市,赴任市委书记。”
“按照我所述的举措,进一步把林城展起来。”
“一旦实现了,老百姓日子过好了,富裕了。”
“您积攒了群众基础,众口铄金,有口皆碑。”
“这是您的政绩,也是您进部的资本,必然很快能晋升到省委。”
“老师,您说呢?”
闻言。
高育良对祁同伟不由得刮目相看,赞叹道。
“好小子,士别三日,你果然不一样了。”
“不管是胸怀格局,还是整个执政,政治敏锐,都大大升华了!”
祁同伟微微一笑,“老师,谬赞了!”
“所有这一切的智慧,都是您谆谆教诲,对我栽培教导。”
高育良笑而不语。
两人一番畅谈,无论是对于祁同伟个人而言,还是对高育良来说。
都是一种互相促使进部的高质量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