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大明:汉王从气死朱棣开始篡位 > 第3章 遗体(第3页)

第3章 遗体(第3页)

永乐十五年,汉王朱高煦的封地迁至乐安,可他依然暗中图谋取代太子之位。

即使你屡次修书劝诫,依然收效甚微。

不过由于朱高煦被调离京城核心地带,他的野心终得控制,这总算让你稍感宽慰。

朱棣看到这段经历时,不禁感慨万千!

他没料到,这对兄弟竟为争夺太子之位,相互较劲这么多年!

然而他也意外发现一个事实:他确实数次亲征漠北!

虽然在朱高炽的生命历程里,关于周围人和事的描述可能不够详尽,但有些大事件仍清晰展现出来。

例如永乐四年南下交趾取得胜利,并建立布政司;

再如姚广孝与解缙未负所托,完成《永乐大典》编撰;

另外还有郑和率领船队远航西洋;

当然更少不了自己多番领兵亲征漠北。

谁能想到从那以后的这些年里,他竟建立了这么多功勋呢?

此刻他心生满足:哪怕去了地下世界,也有足够的底气对先祖说,自己的儿子绝对不逊色于其孙子吧。

心中略显自豪之余他明白过来:

这些年勤勉治国,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不正是为了弥补当初继位正当性的不足么?他怕后人议论是非,死后羞见祖父朱元璋。

实践证明,相比起侄儿朱允炆,那个稚嫩的年轻人,他朱棣无疑出色得多!

故事仍在演绎发展着。

这份满足并没持续多久。

因接下来的事情让朱棣措手不及。

永乐十五年三月,父亲第三次巡游北京,留下你处理政务,并指派尚书蹇义、谕德杨士奇及侍读兼赞善梁潜协助皇太子监国事务。

鉴于北平宫殿基本落成,在抵达后就不再回南京,并决定从永乐十九年起将北平定为新的京师。

到了永乐十八年的十二月,父亲把这位太子和朝臣们一起搬到北平。

此次担任国事监管达三年零十个月之久。

到了永乐二十年的三月至九月间,随着父亲又一次亲征漠北行动,由你继续负责国事监管,辅佐的重臣包括蹇义和杨士奇等人为期七个月。

永乐二十一年七月至十一月,父皇进行第四次亲征漠北之旅,仍令你代理国政,参与辅助工作的还有杨士奇等人,总计四个月时间。

紧接着永乐二十二年的四月至七月,是第五次亲征漠北任务。

同年七月,他最终倒毙于榆木川途中。

动身前曾下令由杨士奇协助太子处理政务工作,历时同样为四个月。

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朱棣呆住了!

自己就这么离开了?

且正好死于最后一次征途归来路上?

尽管对生命终会有尽头早有心理预期,也知道自己那时大概已经六十四岁了。

可即便这样,知道确切死亡时刻还是不免令人郁结难舒!

"既然我们可以预见即将发生的一切,也可以扭转历史走向,难道就不能调整一下自身轨迹么?"

"这些改变完全是可以掌控于手中的。"

经过片刻沉思后,朱棣很快驱散脑海中纷扰杂念,不断用话语鼓励着自己。

接着是八月二日那天,当他听到父皇驾崩榆木川的消息后,召集心腹近臣如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和杨士奇商量对策,还跟礼部尚书吕震共同规划丧仪事宜。

同时立即采取措施增强都城守备力量。

因当时大部分精英部队随皇帝出征在外,留守京城的基本都是老弱残兵,保卫压力倍增。

于是在八月四日这一天当机立断发出急令,命令随行的宁阳侯陈懋以及阳武侯薛禄火速率原驾护精锐骑兵奔驰三千里返回京城,以保障京师安全无虞。

为了强化京师防卫,稳定朝廷内部局势,fifthday进一步安排驸马都尉沐昕负责管理应天后军都督府事务,派遣太监王贵统领调回的官员与军队赶往应天地区,确保皇宫的各项事务得以平稳运作。

其后决定召回前任户部尚书夏原吉加入协商重要礼仪事宜。

直至皇太孙朱瞻基迎接其父归来之后,正式公开皇家的丧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