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儿斗胆概括,这两个朝代最大的相似之处,其实就是它们都作为时代的先驱者,眼光和思路都不够开阔。”
“它们建立了新的秩序框架,却始终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国策。
这才是两大王朝快速崩塌的根本缘由。”
“毕竟,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可供借鉴。
它们只能凭自身想法摸索试错——可一旦试错后果严重,便会直接导致二世而亡的结果。”
朱高煦稍作停顿,接着举例说道:“不妨以秦为例。
始皇帝嬴政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吞并六国,并通过推行郡县制初步搭建了一个延续千年的王朝体系,对吧?”
“然而他是开山祖师,成功固然值得称赞,但没人告诉他在构建一个全新的统一帝国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
“大秦之所以能够灭掉六国,靠的是军功制度。
这项制度在战争期间确实最有效率,也成为秦国一统六国的基石。”
“可在完成统一大业后,依然沿袭这种战时机制,不懂变通改弦更张,这就必然引发如陈胜吴广之类的反抗军四起。”
“只要嬴政能够意识到治国理念需要转型调整,恐怕大秦就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所以,说白了,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过于冒进,脚步太大却没掌握好平衡,导致最终力竭崩溃。”
朱高煦语调从容,前面所述还算有条不紊,但最后这一番比喻出口,瞬间让朱元璋陷入无言的境地!
“按你这么说,隋朝二世而亡,也是出于这个道理?”
朱元璋不动声色,追问道。
“确实如此,实际上大部分王朝皆因类似原因陨落。
譬如西汉,便深谙汲取秦朝教训之道,巧妙避开部分弊端,调整了根本性的国体架构,这才保障了其延绵长存!”
“但如果墨守成规、不懂得在适当的时机变革策略,终究还是难逃覆灭之局!”
“西汉灭亡,并非源自农民起义,而是由于儒学过度泛滥以及外戚干扰政局所致。”
“大唐呢?再鼎盛又如何?最终败于军阀分立!”
“从安史之乱至后来朱温、李克用之乱,都验证了这一点!”
“历代王朝无不通过回顾先辈教训,总结改进,却又伴随着反复试错;而这屡试失败的结果,即是王朝的倾颓终结!”
“不过秦朝和隋朝之所以迅速消亡,便是因为其改革与尝试步伐过猛,难以挽回局面,从而导致了传二世而灭的局面罢了。”
朱高煦言辞收束之际作结道。
原本朱元璋心中或许尚存些许轻蔑,但在仔细聆听之后,却也只能沉吟起来。
因为他深知,朱高煦所言正击中了自己的内心隐痛。
作为一个草根出身、凭一个碗打天下的开创者,他亦只能依赖借鉴前朝经验,持续优化改善国家机制——这本质上就是一段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
例如废除某项传统制度,便正是他个人试验的一次体现!
“若从我个人角度观之,我对嬴政、杨广那种进取魄力着实由衷钦佩。
嬴政统六国而开疆扩土,奠定了**统治框架,杨广则创建科举制,为众多读书人另辟蹊径!”
“后世人往往对两位既学习仿效其成就,又对其指摘为昏君暴主,这种态度岂非有些太过分了?”
朱高煦觉察到朱元璋似乎已心领其意,索性将自己对于秦始皇与隋炀帝的个人见解一并托出,更直言为此二者辩驳平反之意!然而实则论眼界格局,真正能够让他青眼有加、甚至召入魂灵的王者少之又少,除了那些堪称卓越的存在之外,寻常之辈哪有何资格登堂入室!
朱元璋闻听此言顿时默然。
这个臭小子口吐狂言,竟还颇为切中要害,引发自身内心的认同感——暗地里指责他朱元璋暴虐无道之人,恐怕不在少数罢?
“照你的说法,莫非要学习始皇和杨广成为暴虐君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