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排开火完毕,第三排接替,而第一排士兵在装填好弹药后再次回到前线。
三排士兵交替轮转,枪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高台上观战的诸将无不目瞪口呆,这是火铳该有的表现吗?居然能够这般操作?
以这样的射击频率,骑兵若试图冲击这支队伍,必定会遭受巨大损失。
起初,武将们并未对这看似气势恢宏却缺乏实用性的队伍抱有太多期待,仅将其视为皇帝安排的一场演示。
然而,当他们目睹这般猛烈的火力,全都面色大变。
徐达更是惊骇不已,这样的武器倘若广泛配备给步兵,那么……还需要畏惧骑兵吗?
“陛下,这火器威力如何?能射穿多远的盔甲?”
徐达声音颤抖地询问。
“两百步之内,皆可破甲!”
朱元璋笑着回答。
“什么?两百步!”
徐达双眼圆睁,难以置信。
尽管在这个距离上命中率可能很低,但面对蜂拥而来的骑兵,这样的密集火力仍然可以造成相当的杀伤。
他暗自计算,骑兵全力冲锋的话,要跨越两百步到达此队列前,至少需要经历十轮射击(约四五十秒)。
十轮射击!如此密集的攻击,能够承受得住吗?
假如每个骑兵平均都要挨上十枪,那就必须全部避开才有可能靠近,而像骑兵这样庞大的目标,又能躲得掉吗?
再者,这种火器强大的穿透力,即便遇到重甲骑兵恐怕也未必能抵挡住。
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众多,而大明的骑兵数量稀少,在战斗开始时常需步兵对抗骑兵。
虽然大明步兵人数众多,却常常处于劣势。
但如今有了这种火器,情况将会完全不同!
徐达惊愕地赞叹道:“若得此宝,北境可安矣!上苍庇佑大明,佑我圣上!”
朱元璋闻言,眉开眼笑。"徐将军所言极是,此物之效,天下皆知。"徐达向来敏锐,虽有溢美之词,但燧发枪的威力确实毋庸置疑。
------------
这种枪阵虽能御敌,却非完美无缺。
尤其面对骑兵冲锋,仍需维持队形,不可因敌方冲击而自相惊扰。
这对士卒而言是极大挑战,毕竟骑兵冲锋之势如洪水猛兽,常人难以承受,要在这般压力下保持镇定,殊为不易。
所谓十次齐射,前提必是将士坚守阵地,且在冲锋面前仍能整齐列队,动作流畅。
当然,枪阵亦有破绽,骑兵并非个个视死如归。
一旦伤亡达到一定数量,或许还未接近枪阵便已溃败。
而在骑兵突破两百步防线之前,枪队可保全胜,骑兵则不然。
李伟下令枪队依次向五十步、百步及一百五十步的靶子射击,命中率并非重点,关键在于火力密度。
实战中必然会有诸多变数,只能由将领自行揣摩,他不过是个门外汉,行军布阵也只是粗略涉猎。
“大哥,这是何种火器,竟如此威力惊人!”
朱棣目露异彩,迫不及待地询问身旁的朱标,内心满是激动。
他年纪虽轻,见识却不浅,此刻脑海中已浮现出未来火器主导战场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