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能。
朱允通虽颇为出色,但在处理某些事务时,仍显稚嫩。
想法虽好,却也尚需磨砺。
然而,他深感还需为朱允通再镇镇场面。
虽说,
雏鹰不经磨砺,难以翱翔九天。
但哪位长辈,不愿为子女多挡风雨?
自朱标离世,
朱元璋思绪万千,
其中一事,令他难以释怀。
他自觉身为父亲,未尽其职,
致使朱标过于辛劳。
此念,长久盘踞心头,
即便朱标已逝一年有余,
仍是心头之梗,难以放下。
眼下,
朱允通行事虽不及朱标沉稳,但其潜力却远超朱标。
沉稳可日积月累,天赋却天生注定。
如此良才,
朱元璋不敢轻易施压。
故而,
能助朱允通一力,便倾尽全力,
直至力不从心之时。
“可恨呐!”
“这朱允通,真该死!”
有人喜,有人忧。
与朱元璋内心的喜悦相比,朱允炊怒火中烧。
一次好好的出游,竟成了朱允通的个人舞台。
而他,仿佛成了局外人。
全程之中,
朱元璋只与朱允通交谈。
不知情者,恐以为他是侍从!
这与他提议出游的初衷,大相径庭!
“允通,放手去做吧!”
“皇爷爷为你撑腰。”
临别之际,
朱元璋拍着朱允通的肩,语重心长地说。
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但他觉得,再支撑五六年应无大碍。
五六年时光,
朱允通足以成长壮大。
“是,皇爷爷!”
朱允通心怀感激,却未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