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朱棣对朱高炽则更为谨慎,他玩的是平衡之术,让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个儿子互相牵制。
然而结果呢?
对于朱元璋而言,朱标是锦上添花;
对于朱棣而言,朱高炽则是雪中送炭。
这话并非空穴来风。
提及朱棣的奉天靖难之变,人们总会想到姚广孝这个名字!
但还有一位默默付出的人,那便是朱高炽。
朱高炽的能力,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无声无息之间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
最终还能让你心悦诚服。
与朱棣不同,
朱高煦的才能,远超朱棣的想象。
就连朱棣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助朱瞻基登上皇位,但朱高炽却做到了。
甚至,他都没有刻意去做些什么。
群臣一致推举朱瞻基登基。
离奇吗?
其实,
换个角度审视,朱高炽的能力便更加清晰。
永乐盛世!
与其说是朱棣一手打造,不如说是朱高炽的功绩。
朱棣更像是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
生于战火,死于征途,
这八个字,概括了朱棣的一生。
作为一位好战之君,
朱棣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战场上度过,或是在前往战场的路上。
治理国家?
那是朱高炽和姚广孝的职责所在。
遗憾的是,朱高炽英年早逝,其后的朱瞻基所谓的宣德盛世,不过是虚有其表,内里空洞。
随后的战神朱祁镇,更是将大明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土木堡之变,或许背后隐藏着文臣的诡计。
诚然,此役中文臣亦有捐躯者,但牺牲更多的是武将。
战役结束后,
文臣们在朝堂上愈发活跃,逐渐掌握了话语权。
至此,
朱元璋对丞相制度的那一刀,终究还是落到了自家子孙的头上。
文臣们结党营私后,
没给皇权留下丝毫喘息之机。
大明再难现朱高炽那样的明君。
或许有吧,
但文臣集团绝不允许这样的皇帝存在。
于是,要么皇帝突然病逝,要么干脆放任自流。
“纠正?我们废除丞相制度,何错之有?”
朱元璋面色阴沉,周身散发出猛虎般择人而噬的气息。
朱允通目光一闪,望向朱元璋:“皇爷爷,难道你非要一意孤行,将大明江山推入深渊吗?”
后世有许多更为完善的制度,
但就大明的现状而言,丞相制度或许更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