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烈宗最要感谢的人乃不知道与他隔了多少代亲的夏世祖,要不是夏世祖复辟,身为亡国之君的他根本不会有庙号与谥号,末帝和哀帝这种民间俗称才是他在后世史书中该有的称谓。
夏茂荡平天下群雄后不久就让群臣给前夏的末代皇帝议庙号与谥号,讨论了很久得出了庙号为烈,谥号为庄的结论,“烈”则有杀身成仁的意思,和前夏末帝在被农民军包围国都时阖宫自焚的结局很匹配,放火前他对太监说:“天子自有死法,何得辱于贼寇!”,是此炎黄世界历代大一统王朝中唯二自杀殉国的末代皇帝。
“庄”在谥法中的意思是“武而不遂”,夏庄帝在位十三年,屡次派官军与农民军交战,不但没有将农民军镇压下去,反而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兵力,最终被农民军反推至京师永安城下,不得不自焚,也是应了庄的谥意,打了,但是没有打赢。
爆于夏道宗朝中期的农民起义,不管是广度,跨度、烈度还是最终的结果,都远甚于前面的朝代,这是一场范围波及整个炎黄大地,历时二十九年,朝廷主力军屡次被农民军消灭,并最终推翻了前夏腐朽统治的农民战争,后夏在给前夏所编纂的《夏书·流贼》开头就是“盗贼之祸,历代恒有,然至庄帝时极矣。史册所载,未有若斯之酷者也”,之后举了几个前夏中前期旋起旋灭的民变例子,史官对就前夏朝廷能扑灭这些民变的原因做了总结:“国兴百年,朝廷之纲纪既肃,天下之风俗未浇。仁宗选举贤能,布列中外,与斯民休养生息者十余年,仁泽深而人心固,元气盛而国脉安。”
仁宗明皇帝是前夏国力巅峰时期在位的皇帝,秉政四十载,通过庙号便是能知晓此人的脾性,仁厚,他是封建明君的典范,他驾崩后前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不过彼时社会矛盾还没有激化到底层活不下去的程度,各种起义很快就被扑灭。
接着史官笔锋一转,进入了对夏烈宗庄皇帝的哀悯段落:……庄帝承光、道之后,光宗怠荒弃政,道宗暱近阉人,元气尽澌,国脉垂绝。
向使道宗御宇复延数载,则天下之亡不再传矣。
烈宗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
庄帝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
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
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
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
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
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
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
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
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
是故夏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
呜呼!
庄帝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三年,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前段时间看完夏书的烈宗本记,王嗣璁对前夏末代皇帝的印象是崇祯在世,“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只要是朝廷派出去的剿匪大军战局不利,他就会派出监军太监去军中杀掉统帅,正是他急功近利的骚操作让前夏的覆灭徒然加,说难听点,金銮殿上的龙椅坐条狗都不至于亡的这么快,他才是前夏灭亡最大的推手!
后夏历经二百六十四年还没有完蛋可是了不得的成就,另一个时空的建王朝中也就唐明清三朝能压其一头,不过唐明清三朝在立国二百六十三年这个节点上已经处于崩溃的前夕:唐是藩镇割据,明是内有流贼外有建奴,至于我鞑清,则是帝国主义直接在京师附近驻军。
日常生活中王嗣璁通过身边人的对话现这后夏朝廷却是政令一直能达州县,统治稳固的很!
至于这份稳定还能绵延多久王嗣璁是一点都不能确定,国祚并不能进行单纯的类比,但却有参考性,二十三部正史的序言都有政权或是时期的持续时间,看完《夏书》序言他通过另外二十二部正史序言弄清了两夏之前大一统王朝的国祚:岐十五年、梁一百八十七年、赵二十七年、郕一百九十五年、楚三十年、齐二百三十年、申三十五年、郑二百一十一年、应四十一年、魏二百五十五年、干二百五十六年、晋二百六十二年、庆二百七十九年、虞二百七十三年、宁二百一十四年。
和虞朝比后夏还有九年好活,和庆朝比那还有十五年国祚,前夏相比则还有二十四年的国运,同样在二百六十四年,庆、虞和前夏三朝都已经进入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阶段,改朝换代已经成为天下人的共识,彻彻底底的历史垃圾时间。
在六百零九年正月十六这天晚上算出后夏已经存在了二百六十四年后,王嗣璁就在心底子急呀,哪怕明天朝廷就完蛋他都不会感到什么意外,毕竟这后夏存在的时间很久了,不管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总会面临熵增的考验,而熵增的极致就是死亡,这是连宇宙都无法摆脱的终极宿命,对于一个政体来说,灭亡是必然的,区别仅仅是利咳药丸还是吃枣药丸。
一想到过完今年自己才能修炼内功,王嗣璁就头皮麻,自己无自保之力真是太操蛋了,他可不是那种坐以待毙,束手就擒的主,上辈子的负隅顽抗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句话怎么说的,生活就像强奸,不能抵抗那就享受,意识到自己当下这个小身板什么都做不了,王嗣璁索性就看开了,彻底沉溺于记录了这方世界的文字海洋之中,开始了他的读史之旅。
这个世界的第一部正史居然也叫《太史公记》,简称为史记,该史记虽然是梁朝时期的太史公所着,可能是没有被噶了蛋的缘故,这部史记在文学性上不能和司马迁的相比,就是一部单纯的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梁朝武帝之前三千多年的历史。
读完此时空的《太史公记》,王嗣璁只能说世界太奇妙:岐朝是此方炎黄世界的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却和秦一样,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岐王统一天下后虽然也用皇帝作了最高统治者的头衔,但来源不是秦始皇提出的“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而是取自“皇天后土”与“炎黄二帝”,由于岐王是这个炎黄世界第一个用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头衔的君王,后世对他的称谓竟然也是始皇帝,此方炎黄世界的第一个皇帝岐始皇与彼炎黄世界的第一个皇帝的功绩很类似,都有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本质上是消灭关东六国的文字,让秦篆成为天下唯一的文字系统,这就意味着战国七雄都有各自的文字,故同样一件事物会有七种写法。
这个时空的始皇帝也是一样的,一统江山后就宣布岐国的篆文乃是唯一的文字,其他诸侯国的文字都是伪文,擅学与写者诛三族。
此时空的《太史公记》最让王嗣璁舒坦的地方就是确立了时间轴,这方大地在《太史公记》诞生前不是没有史书,可都是国别体,用的都是本国国君的在位年份来作为叙事的时间,就会出现同一个事件在不同国家生年份不同的情况,梁朝太史公便以黄帝的出生的那一年作为时间原点,确立了名为黄帝纪元的纪年方式,岐始皇统一天下的那一年是黄帝纪元2459年,后面的史书也都遵循了这个规矩,一目了然,计算年份就像公元纪年法,不用劳心费神的换算什么年号。
王嗣璁上辈子生活的地球同样存在黄帝纪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宣布黄帝纪元为法定历法,公元1912年1月1日这天为黄帝纪元的46o9年11月13日。
黄帝纪元影响深远,农历、道教历法均以黄帝纪年元年作为时间原点,在这个炎黄大地上,黄帝的诞辰年是太阴历的元年,是第一个甲子年。
除了黄帝纪元,梁朝太史公还确立了祖龙纪年法,以岐始皇统一天下那年为祖龙纪元元年,谁让祖龙元年乃帝制时代的时间原点呢。
岐亡之后炎黄大地就进入了梁荆争霸,大战五年后梁灭掉荆,第二个大一统王朝诞生了,作为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梁显然吸收了岐亡的教训,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文景昭宣武,这五位皇帝在位的时期就是梁朝的巅峰。
前朝覆灭不意味新朝马上就会建立,一般都会有个战乱时期,这个时期史家便以乱世来称之,梁赵两个大一统王朝之间就隔着一个持续一百二十年的乱世。
这一次大分裂的特点是东西对峙,双方以函谷关为界杀得是天昏地暗,东朝内部更迭了五次,西朝内部更迭了四次,结束战乱的乃是西朝的最后一个朝代赵,可惜赵和岐一样都是二世而亡,之后的郕朝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将近二百年的和平,和平让郕有资源给前朝修史,就一口气连修了四部正史:《梁书》、《东史》、《西史》和《赵书》,东西朝就是此乱世的名称。
郕朝灭亡后炎黄大地又一次迎来了天下大乱,这次持续一百一十四年,这次大分裂的特点分别占据了关中、巴蜀、河北与江左四方势力的大混战,四大势力内部也是更迭不断,最终统一天下的乃是出自巴蜀势力的楚,楚朝国号不是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乃楚州的楚,楚州是重庆的别称,王嗣璁现楚统一天下的路子就是隆中对,先是东出占据了荆襄,让江左势力无法用水军威胁腹地,然后北上出雍凉,打下关中,在以高屋建瓴的关中为基地,出函谷关灭掉河北,属于成功了的季汉。
楚朝三十年中最让王嗣璁感兴趣的人物不是楚太祖,而是他的皇后杨娴蓉。
四朝皇后是后世之人对杨娴蓉人生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