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 110120(第14页)

110120(第14页)

社日,起源于先秦,而盛于唐宋。

一年两次,春社和秋社。其最初的目的是百姓为了祭祀土地,祈求风调雨顺而举行的盛大集会,回报土地神给予一年的五谷丰登。社会这个词,也是由此衍生而来的。

古诗有云,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不同朝代的两句诗,都是说的春社,春社也是仲春最盛大最美好的节日。一般春社的时间,便是春分后第五个戍日,万物生发,春暖花开,燕子归来,雨水充足,正是休耕了一个冬天,土地最有活力的时候。

大宋虽然商品经济发达,商人众多。但是官府对于农耕还是极为重视的。朝廷会在社日专门给官员们放假,让他们参与社祭,重农催耕。

莺歌燕舞,黄鹂在春日的韶光里鸣叫歌唱。

这般热闹又动人的日子,先生们也知道学子们上学的心思,所以各家学堂也都放了假,比如文绣院便是如此。

杨蔓娘姐妹俩到的时候,土地庙前已经聚集了不少人,空地上也早早的搭起了十几个大棚子,周围乡里的保正里长们早早的们带着村里的青壮男女昂首挺胸,敲着鼓点儿进城,精心的装扮着属于自己村的社棚,许多棚顶上都撒上花瓣,绑上新鲜的柳枝儿。

这会子还有些早,社祭还没正式开始,姐妹俩看了几眼各家的社棚,便转而开始先逛街。

社日这天,可不单单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也是各大商家做生意的好日子,土地庙两旁也早早被大大小小的摊子占领了,各种各样新奇又便宜的小玩意儿,吸引着一群群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

有卖瓜果的,卖鸡蛋鸭蛋的,卖兔子鸡鸭的,卖针头线脑的,卖各种廉价首饰头冠的。

有那出售的各色水饭的,推着独轮小车儿卖爊肉和干肉脯儿,獾肉、野狐肉的,还有那跳着担子,卖自家制作的烧鹅、烤鸭、烧鸡、辣兔头、烤鸡皮、炙腰子的。

“羊白肠儿!现煎现卖的羊白肠儿!十二文!尝一尝嘞客官!”

“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煎耍鱼!千层儿!辣脚子!”

“豆蔻山楂蜂蜜引子,雪泡豆儿水,酸甜可口,美容养颜哩”

那卖甜油糕的小贩正气势汹汹和一个赶牛车拉客的的汉子吵架,嫌对方的牛车挡住了他的生意。

行人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儿,此起彼伏。

“大姐,这味道闻着好香啊!咱们吃什么啊!”

老三杨盼娘抽了抽鼻子。

她一向喜欢买这些小食,尤其是逛街的时候。

“先买两串麻腐鸡皮垫垫肚子!”

杨蔓娘指了指不远处烟熏火燎的小摊子,笑眯眯的道。

俩人朝食就吃了一个鱼肉包子,本就是空着肚子出来的,就想着一边逛一边在摊子上吃点儿什么。

“大娘子!蔓娘!三娘!盼娘!”

正吃着麻腐鸡皮,杨蔓娘便听见旁边有人叫她。

一转头,却见不远处,是张嫂子在向她们姐妹俩招手,她家就住在南熏门,杨蔓娘刚穿越的时候,租住的便是她家的屋子,还买过她家儿子做的羊皮靴子呢。

“嫂子在这里做什么呢?”

见到是熟人,杨蔓娘拉着妹妹跑上前笑问道。

张嫂子笑眯眯道:

“家里冬天家里抱了些鸡蛋,孵出了不少小鸡仔儿,我婆婆说太多了,也不好全养着废粮食,我便想着趁这个社日拿来卖掉,蔓娘要不要买几只回去养?”

杨蔓娘这才注意到,这一片儿周围好些都是卖活物的摊子,有卖小猪仔儿的,卖公鸡鸭子的,卖兔子的。

张嫂子脚下放着一个大木箱子,里面垫了厚厚的麦草,麦草上,二三十只毛茸茸的黄色小鸡仔儿正叽叽喳喳的叫着,啄食着麦草里的岁粮食,格外的可爱。

杨蔓娘一向喜欢小动物,家里地方大,只有白绾绾和幽影两个,加上个住在榕树上的孙大圣,到底还是有些冷清,买几只小鸡仔儿倒是不错,遂点了点头:

“好啊,嫂子留六只给我吧,等我一会子逛完就回来拿!”

张嫂子第一个开了张,收了钱,顿时笑逐颜开:

“还是我们蔓娘爽快,放心吧!我一定给你留最精神小鸡仔儿的!”

辞别了张嫂子,杨蔓娘拉着妹妹继续逛。

大抵社日大家都出门逛了。这不,才走了没多远,便又遇上了认识的人,刘媒妇和她的小闺女幺娘。

刘媒妇是观音桥的中等媒妇,之前还上杨蔓娘家去过一次的。

“杨大娘子,出来看社戏啊?”

刘媒妇正跟相熟的人说话,瞧见杨蔓娘,便眼前一亮,笑吟吟的主动上前寒暄。

“刘嫂子好。”

刘媒妇热情的拉着杨蔓娘的手,给她介绍旁边一对四十余岁的夫妇。

那二人衣着光鲜,容貌富态,尤其那位夫人头上还戴着纱幔,显然很讲究的人家。

“这位是马官人和他家娘子,家住曲院街那边儿,开了一家绸缎铺子,他家铺子生意极好的。”

接着,她又给夫妇二人介绍杨蔓娘。

“她就是我之前说的杨家大娘子。”

杨蔓娘拉着妹妹一道施万福礼。

“马官人和夫人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