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我的小食摊火爆整个汴京(美食) > 9挂名缴钱(第2页)

9挂名缴钱(第2页)

画童还是皱眉头。

柳金枝福至心灵,取了几十个铜钱塞进他手里,温声软语:“还请小哥照应一二。”

掂了掂分量,显然这点银钱不太符合他的预期。

但应天爵在旁边看着,催他快些盖章,画童只好铜钱拢进袖子里,松口道:

“罢了,瞧在应大哥与这位柳娘子诚心,太常寺那位子就与这位娘子了。来,这契约一式两份,还请娘子签字画押。”

柳金枝松一口气,连忙接过笔签上大名。

画童又盖上印章,抽了其中一张交与柳金枝,道:

“这契约是要移交到官府上报姓名的,但凡出了事,别说是官府要缉拿娘子,我们食饭行也不会姑息。所以希望娘子莫要偷工减料,必得地道、用心。”

柳金枝小心接过这张薄薄契约,福身应答:“奴定然谨记。”

“如此,我们食饭行便挑选一位行老与娘子结对,凡有饮食上不懂的。如哪方菜钱贵贱?哪方人流多少?哪方人家要做四司六局?哪方物价涨跌?都可以请教行老。”

画童拿出一本名册,翻开看了片刻。

“蔡老正得闲,便与娘子安排吧。”

尔后便挥毫泼墨,写下蔡老地址交与柳金枝。

应天爵笑道:“蔡老是食饭行里的老人了,在这汴京城也做了三十二年的食饭生意,出去问一句蔡氏饭馆,就没有不知道的。人脉广,经验足。能得他指点,娘子好福气。”

柳金枝道:“今日正巧得空,不如应大哥引奴到蔡氏饭馆拜见一下蔡老。”

“这是自然,说起来,蔡老的饭馆与太常寺不过一街之隔,到时你俩还能做个邻居呢。”

应天爵一边笑着,一边在前头引路。

好在此前那辆驴车还没走,于是又坐驴车南下,往御街宣德门前的太常寺去了。

蔡氏饭馆不大,门口也没什么彩绸拒马杈子,只一条白旗招子,上书“蔡氏饭馆”四个大字。

虽然如此,但饭馆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足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跑堂小二也格外热情,但见柳金枝和应天爵是要往蔡氏饭馆的方向来,隔着老远就高声欢迎:

“哟,二位客官里面儿请!”

看着小二满脸堆笑的模样,柳金枝也不由莞尔。

一般来说,饭馆里最重要的是膳工,但在宋朝时期,跑堂小二也是不逊色于膳工的“镇馆之宝”。

因为宋朝饭馆里虽然有单子牌面,但每日菜色常有变化,所以当天有什么菜,没什么菜,主推什么特色菜,都需要跑堂小二记住。

这就要求跑堂小二拥有极强的记忆力。

除此之外,跑堂小二也得有眼力见。

遇见衣着稍微寒酸的客人,就报价位低一些的菜。遇见那类不差钱儿的,自然就得报些佛跳墙、熊掌、鱼翅等等,否则也辱没了人家的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跑堂小二还得有一把好嗓子。毕竟宋朝的报菜名不是单单用嘴说,而是“唱”。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就有写到类似场景——

“行菜得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

一道菜一道菜的高声唱出来,既能让膳房内听得清楚,也能叫食客确定有没有报错菜名,可谓是一举两得。

当然,柳金枝不是来消费的,将手中契约递与跑堂小二,劳烦他请出蔡老来面谈。

蔡老看起来五十上下光景,目光炯炯有神,两颊红润有光,是个精神抖擞的胖老头。

想来他正在后厨忙碌,匆匆忙忙掀开厨帘出来时,额上、鼻尖满是热汗,浑身上下带着浓郁菜香。

一见面,就急急忙忙道:“我知二位是从食饭行来,但现下老汉没有闲工夫与二位多聊。小二!与柳娘子和应哥儿上壶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