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与河北冉庄齐名,是抗战时期军民抗击敌人的重要地下工事。抗战期间,定襄县是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西线的重要门户。为抗击敌人,当地依据地形条件挖掘了大量地下隧道。据统计,年至年,定襄全县o多个村庄中有o多个村庄挖了总长oo公里的地道。如今,西河头地道战遗址成为后人缅怀先烈、凭吊先贤的红色景点,也是许多单位和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教育基地,以及中小学生的红色研学点。地道内蜿蜒曲折,设有多个出入口、休息室、储藏室等,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军民抗战的场景。定襄还依托地道战遗址建起了地道战纪念馆,通过充实资料文物、整修展厅模型、恢复性维修地道遗址,以及新增“听抗战故事、看抗战影片、穿抗战服装”等系列教育活动,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洪福寺
定襄县有两处洪福寺备受关注。一处位于宏道镇北社村,这座洪福寺藏身于村落之中,一向较为“低调”,如今却成为游客口中的“小众”打卡地。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木构技艺精湛,代表了晋北宋代建筑的巅峰水平。寺内的乐伎悬塑更是精美绝伦,这些悬塑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在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推动下,以乐伎悬塑为原型的舞蹈《洪福周天》创新亮相,让沉寂于寺庙之中的古老艺术在舞台上“复活”。此外,忻州还与复旦大学合作,采用高分辨率的三维扫描技术对乐伎悬塑进行精细捕捉,以期实现其从静态雕塑到动态艺术的转变。另一处是南王乡的留晖洪福寺,同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建筑古朴典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七岩山摩崖石刻
七岩山摩崖石刻位于定襄县,是北魏至唐代的佛教题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摩崖石刻见证了日本高僧圆仁的参访,具有国际文化交流价值。石刻内容丰富,有佛像、经文等,雕刻工艺精湛,反映了当时佛教在当地的兴盛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七岩山的自然风光也十分秀丽,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游客在欣赏摩崖石刻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五)东峪景区
东峪景区位于定襄县,这里峡谷独特,被游人誉为“北方小桂林”。景区内山水相依,景色秀丽,有清澈的溪流、奇特的山峰、茂密的森林。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山水之间的宁静与美好。东峪景区还保留着一些古朴的村落,游客可以体验到当地的民俗风情,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在不同的季节,东峪景区呈现出不同的美景,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红叶满山,冬天银装素裹,无论何时前来,都能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六)凤凰山景区
依托滹沱河温泉资源打造的凤凰山景区获评国家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锻造+温泉+人文”特色文旅格局。景区内有温泉度假村,游客可以在这里泡温泉,放松身心,享受温泉带来的舒适与惬意。同时,景区内还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山林、湖泊、寺庙等,游客可以漫步其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凤凰山景区还开展了一些休闲娱乐活动,如采摘、垂钓等,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七)情人谷
定襄情人谷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城南公里的山脚下,眉应口村东南的山谷里,是一条夏天泄洪的山谷,景致多变而神奇。踏进峡谷,两侧岩壁高耸入云,形状各异,充满野性的美。峡谷两侧怪石嶙峋,危岩耸立,形态各异,如刀剑、蘑菇、雄狮、弥勒等,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峡谷中段有一段狭窄的天梯,需借助古人开凿的石窝攀爬,极具挑战性,是户外爱好者的热门体验点。沿着溪流一路向上,手脚并用,攀岩前行,刺激又有趣。在峡谷里面有很多小瀑布和潭水,每一处都让人惊艳,尤其是那些蒂芙尼蓝色的小水潭,清澈见底,就像宝石一样镶嵌在峡谷中,非常适合拍照打卡,是一处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好去处。
五、古刹、寺庙、道观
(一)关王庙
关王庙位于晋昌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庙宇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庙内供奉着关羽,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关羽的敬仰之情。关王庙的建筑结构严谨,木雕、石雕等工艺精湛,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技艺。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朝拜,这里也是研究古代建筑和宗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二)宜山寺
宜山寺位于滹沱高旁,古刹幽静,是感受佛教文化的好去处。寺内环境清幽,建筑古朴典雅,佛像庄严。宜山寺历史悠久,在当地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寺内的僧人修行严谨,传承着佛教的教义和文化。游客来到这里,可以聆听梵音,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放松身心,净化心灵。
(三)栖岩山寺庙群
栖岩山寺庙群位于两山对峙、一水环流之处,妙语齐布,景色清幽,是祈福和朝拜的好地方。这里的寺庙群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各异,有的气势恢宏,有的小巧玲珑。寺内供奉着众多佛像,香火旺盛。寺庙群周围的自然风光十分秀丽,游客在朝拜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山林、溪流等美景,感受自然与宗教文化的和谐统一。
六、民俗风情
(一)挠羊赛
忻定原摔跤,又称“挠羊赛”,是定襄县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oo多年前,据传南宋时期抗金将领岳飞的部下陈效婴将军将摔跤技巧带回忻州,传授给乡亲以此强身健体并寄托抗金的意愿,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民间竞技活动。比赛时选手赤膊上阵,主要攻击对方腰部以下部位,通过抱腿等技巧将对手摔倒,除双脚外身体其他部位触地即为输。连胜六人者成为“挠羊汉”,可获得一只大绵羊,并肩扛大羊绕场一周以示荣耀。挠羊赛通常在庙会等传统节日中举行,是当地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定襄人民的豪爽和坚毅,也是尚武精神的体现。如今,忻州被誉为摔跤之乡,在现代体育赛事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还通过举办挠羊赛、兴办体育学校等方式培养了大量摔跤人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八音会
八音会是定襄县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由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多种乐器组成,演奏起来气势磅礴、热闹非凡。八音会的曲目丰富多样,有传统的民间曲调,也有根据当地历史故事、传说改编的曲目。在当地的传统节日、庙会、婚礼、葬礼等场合,都能听到八音会的演奏。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定襄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
(三)高跷、秧歌
高跷和秧歌也是定襄县常见的民俗活动。高跷表演时,演员们踩着高高的木跷,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扮成各种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中的角色,在锣鼓声中边走边舞,动作夸张且灵活,有的还能做出劈叉、扭秧歌等高难度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这种表演形式兼具娱乐性与观赏性,不仅展现了表演者的高技艺,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定襄秧歌同样独具特色,它融合了当地的民间舞蹈、音乐和说唱艺术。表演时,演员们随着欢快的节奏,摆动身姿,变换队形,舞步轻盈灵动,动作诙谐有趣。秧歌的唱词内容丰富,多以反映民间生活、爱情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在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时,秧歌队伍走街串巷,吸引着众多居民和游客驻足观看,现场气氛热烈,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成为定襄县民俗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面塑
定襄面塑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揉、捏、搓、剪、刻等多种手法,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吉祥图案等。面塑作品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在定襄,面塑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面塑,用于祭祀祖先、供奉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婚丧嫁娶、婴儿满月、老人祝寿等重要场合,面塑更是不可或缺的礼品和装饰品,不同的面塑造型蕴含着不同的寓意,如龙凤呈祥象征婚姻美满,寿桃寓意长寿安康,虎头鞋、虎头帽则寄托着对孩子的美好祝福。定襄面塑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承载着当地人民情感和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五)剪纸
定襄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当地妇女世代传承的民间艺术。剪纸艺人仅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红纸,就能创作出各种精美的作品。其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物、动物、植物、风景、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和民间传说。
定襄剪纸以粗犷豪放、质朴夸张为主要特点,线条简洁流畅,造型生动逼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表现手法上,常采用阴阳结合、虚实相生的技巧,使作品既有丰富的层次感,又充满艺术感染力。与面塑类似,剪纸在定襄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将剪好的窗花、墙花、顶棚花等贴在家中的门窗、墙壁、顶棚上,为生活增添喜庆氛围,同时也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七、特色美食
(一)蒸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