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如冰的故事里,人第一次迸发出从未有过的生命力和主动性,可以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他们智慧又不屈,总是能面对各种诱惑不为所动,面对各种威胁不为所退。
“过去的鬼故事,都是以剧情为中心的,是剧情推着人走,人物在故事里只是一个象征,并不重要。但在赵如冰的故事里,是人推着剧情走,人的选择成为了故事的转折,决定着故事的走向。
“是赵如冰,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故事的叙述重心,实现了从封建神权,到人文主义的过渡。”}
……
在第五个故事《人》当中,沈昭陵新的程序指令随之出现:
(此时,因为剧情已经进入到中段。为了加强高潮的魅力,我将逐渐加快每段剧情速度。
(为此,屏幕上的画面也随之加快速度,从原来的静态,变为动态,即:
(前段:静态>动态。——类似于连环画与PPT。此时虽然有画面,但画面只起到对我的解说补充说明的作用。
(中段:静态=动态。——加入悠长的长镜头,作为画面过渡,为后半段的高潮作准备。
(后段:静态<动态。——使用节奏感更强的蒙太奇,进行快速剪辑,让人目不暇接,以渲染高潮的紧张气氛。)
这就是沈昭陵屏幕上新的程序,也就是他的思考。
在以往的小说或者各种作品当中,是完全没有这种东西的。
读者只能看到作者创作的结果,却看不到作者创作的过程。
换句话说,读者只能看见作者写的小说,但他完全不知道,作者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都说写作写作。
各种写作教科书也好,各种文学批评也好,无外乎研究三件事:
第一,写什么。
第二,怎么写。
第三,为什么这么写。
作者只能呈现自己“写了什么”,却不会把“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告诉大家。
就算他在文章末尾的后记里面,记录了自己当初创作这个作品的心得体会,那也是在作品完成之后了。
作品,和创作思路,依然是分开的。
但现在,依靠总决赛独有的“深度思考”模式,沈昭陵,罕见地将“作品”和“创作思路”合成在一起,去完成他自己的作品!
他的作品既是结果!也是过程!
他模仿了AI的算法,把自己大脑里的思考过程,完全展现给了读者看!就像现在!
*
长脖子:“……”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她逐渐眯起了眼睛,看了看沈昭陵脑子里那段“动态又静态”的东西,完全也没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至少,她自己写小说的时候,她从来都不会想这些东西。
她编个剧情都费劲,更没有心情去考虑如何呈现那段剧情。
可第五个故事到来的时候,画面当然也随之产生了新的变化,刚才的定格动画消失不见了,而是变成了新的东西。
一个背影,准确来说,是一个女孩的背影始终出现在画面的中央。
那就是赵如冰。
沈昭陵没有给她一个正脸镜头,而是始终对准她的后脑和后背,让她在路上一直走。
她从娘家走到婆家,从婆家走到法庭,从法庭走到监狱,从监狱又走到了更宽阔的天地。
她始终没有停下过脚步,而在她走的路上,各个不同的人和景物出现在她的两侧,向她打着招呼,又不断地错过她,仿佛都只是她生命里微不足道的过客罢了!
这段和刚才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也是完全吸引了在座之人的目光。
“如姐!是如姐吧?”
“如姐回回头!看我!”
“卧槽,这段镜头,真的很神……谁懂……”
“这在现实里是根本拍不出来的,你中间肯定要偷着剪辑,但如果靠想象的话……”
——长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