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咖啡渍里的心动轨迹 > 第106章 余波中的暗流与新的使命(第3页)

第106章 余波中的暗流与新的使命(第3页)

“‘灵犀共振’……它像一把无形的手术刀。”林薇指着投影幕布上最终构建完成的、一个极其繁复的多维能量场模型,声音带着震撼后的干涩。模型的核心,是教授反复强调的“基点”——一个经过特殊调制、能引目标群体潜意识深处特定情绪(如恐惧、狂热、顺从)共鸣的“初始符码”或“原始频率”。“一旦这个基点被精准‘植入’——可能通过伪装成自然现象(如特定天气下的次声波)、公共事件中的声光刺激、甚至嵌入流行文化符号——它就如同投入湖面的第一颗石子。”模型动态演示着,以基点为震源,无形的能量涟漪开始扩散,依据教授手稿中的调制公式,自动寻找并“共振”那些在生理或心理上具有某种潜在共性(基因标记的敏感点?共同的文化创伤记忆?)的个体。“涟漪会自我增强,相互耦合,最终形成覆盖性的‘场’……”林薇的声音有些颤,“在这个‘场’内,个体的理性思考被压制,群体性的情绪被无限放大并导向预设的方向……就像……就像无形的提线。”

“这就是‘众神低语’的真相……”一位专攻群体心理学的队员喃喃道,脸色白,“不是魔法,是精密操控的集体催眠……利用的是人性深处的弱点。”

“教授提到的‘钥匙’呢?”苏星晚紧盯着模型,追问核心,“他最后说‘钥匙’不在这里。”

顾沉舟调出模型的另一个隐藏层,那是教授在手稿边缘用颤抖笔迹反复标注、打满问号的部分。“这里。‘锁’是技术本身,而‘钥匙’……教授推测,可能是一种能天然稳定或中和这种共振效应的物质,或者……一种逆向的调制频率。他提到过几个模糊的线索指向——北欧神话里能平息诸神怒火的‘世界树汁液’;南太平洋某个原始部落祭祀中使用的、能让人神智清明的特殊深海矿石粉末;甚至……东方道教内丹典籍中描述的某种调和身心的‘先天之气’。他认为,古人可能并非只现了如何制造共振,也现了与之制衡的‘解药’。”

分析室里陷入一片死寂。技术蓝图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更深的寒意。对方已经掌握了“锁”(至少是部分),而“钥匙”却如同散落在历史尘埃里的碎片,虚无缥缈。时间,是他们最奢侈也最匮乏的资源。

“方舟”厚重的合金门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息,却隔绝不了那份油布文件在每个人心头压下的铅云。分析室里,惨白的灯光打在瓦伦丁教授手稿繁复的几何图形和公式上,投下长长的、扭曲的阴影。苏星晚指尖划过教授用红墨水重重圈出的“基点共振”模型说明,那冰冷的笔迹仿佛还残留着老人临终前的恐惧与不甘。

“‘基点’……”她低声重复,声音在空旷的室内激起轻微的回响,像石子投入深潭,“这就是他们控制网络的‘震源’。一旦播下,涟漪自生。”模型在投影幕布上无声运行,无形的波纹以预设的基点为核心,自动耦合、扩散,吞噬着代表个体的光点。这精巧的杀戮,不见硝烟,却直指人心最脆弱的根基。

“抹杀瓦伦丁,抹除线索,是为了确保他们能独占这把‘锁’,并且在我们找到‘钥匙’之前完成布局。”顾沉舟的声音低沉而肯定,他调出林薇在通讯彻底中断前最后传来的全球异常活动图谱快照。几个曾被标记为“杂音”活跃点的区域——南美雨林边缘、东地中海沿岸、东南亚某金融中心——其低频信息流的异常峰值在最近七十二小时内,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同步增强的趋势,如同沉睡巨兽逐渐加的心跳。“他们在加压。‘基点’的测试……或者部署,可能已经开始了。”

林薇伏在控制台上,手指疲惫地揉着太阳穴:“没有网络,我们就是瞎子。常规的卫星、基站监控肯定在他们的屏蔽和污染范围内。要捕捉这种无形的‘共振’,需要全新的‘眼睛’和‘耳朵’。”

沉默笼罩下来,只有老旧仪器风扇低沉的嗡鸣。苏星晚的目光缓缓扫过分析室内尘封的设备——那些属于冷战时期的庞大仪器,粗笨的线缆,闪烁的真空管指示灯,早已被时代淘汰的模拟信号分析仪。突然,她的目光定格在一台覆盖着厚厚灰尘、形如巨大金属柜的设备上。外壳的铭牌在昏暗光线下依稀可辨:“宽频被动式地磁次声波记录仪——型号‘谛听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用‘谛听者’!”苏星晚的声音打破沉寂,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锐利,“他们能屏蔽电磁波,能污染数字信号,但大地本身的脉动,空气传播的次声……这些最原始的‘声音’,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彻底抹除的!教授手稿里详细记载了‘灵犀共振’生效时必然伴随的特定地磁扰动和次声波特征频谱!‘谛听者’就是为监听大地和天空的‘心跳’而生的!”

希望如同微弱的火苗,在绝望的冰原上重新点燃。唤醒这台沉睡数十年的“谛听者”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队员们如同考古学家清理文物般,小心翼翼地拂去厚重的灰尘,检查锈蚀的接口,更换老化的真空管和电容。顾沉舟凭借尘封的技术手册和过硬的物理功底,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调试、校准。当巨大的金属柜体内部终于传来稳定的、低沉的嗡鸣,布满灰尘的示波器屏幕上开始跳跃起杂乱但真实的波形曲线时,一阵压抑的欢呼在分析室内响起。

“启动全球监听节点匹配!”林薇的声音带着激动。勃朗峰“方舟”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深埋地下的级监听站。更关键的是,顾沉舟凭借过往的隐秘行动记忆和手绘的地图,迅锁定了全球另外几个地质结构稳定、远离人烟、且极有可能仍残留着冷战时期同类监听设备基础架构的废弃站点坐标——格陵兰冰盖边缘、撒哈拉沙漠深处、西伯利亚冻土带无人区、南太平洋海沟附近的孤岛。这些点,构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原始的监听网络骨架。

“需要有人去激活它们,”顾沉舟在地图上重重敲下那几个坐标,“手动操作,物理启动。没有远程可能。”

“我去格陵兰。”一个身材敦实、极耐寒的队员立刻站了出来。

“撒哈拉交给我。”另一位精通沙漠生存的成员接口。

“西伯利亚……”

“南太平洋……”

没有犹豫,没有退缩。队员们清楚,走出“方舟”,踏入那些绝地,意味着将自己暴露在未知的凶险之下。但“谛听者”的屏幕是他们此刻唯一的灯塔。

部署在沉默与迅捷中完成。携带者背负着沉重的启动密钥和维修部件,如同中世纪的苦行僧,通过最隐秘的、与数字世界绝缘的路径悄然出,奔向地球各个荒凉的角落。苏星晚和顾沉舟则留在“方舟”核心,守着“谛听者”的主控台,如同守着风暴眼中最后的水晶球。

时间在等待中变得粘稠而漫长。每一分每一秒,都伴随着对同伴安危的担忧和对监听结果的焦灼期盼。示波器上,代表勃朗峰本地监听的绿色波形稳定地跳跃着,显示着阿尔卑斯山亘古的呼吸。苏星晚的目光几乎要穿透屏幕,延伸到那冰原、沙漠、冻土和孤岛之上。

第七天深夜。当林薇强撑着疲惫值守时,“谛听者”主控台上一组原本平静的、代表西伯利亚站点的蓝色指示灯,陡然亮起!紧接着,代表格陵兰站点的黄色指示灯也急促闪烁起来!示波器屏幕上,两组来自不同大陆边缘的波形信号,在杂乱的背景噪音中,几乎同步地浮现出极其相似的、尖锐的异常脉冲!脉冲的形态、间隔、谐波特征……与瓦伦丁教授手稿中描述的、伴随“灵犀共振”基点启动的次声波特征频谱,吻合度过百分之九十!

“捕捉到了!”林薇的声音突然拔高,仿佛是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得到了释放。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甚至微微变调。

她的手指如同闪电一般在物理按键上舞动,每一次按下都带着一种迫不及待的急切。她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不敢有丝毫的分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随着她的操作,异常信号被成功地提取并放大。原本模糊不清的脉冲在屏幕上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就像是从深渊中慢慢浮现出的一只窥视的眼睛,散着诡异而神秘的气息。

就在这一刹那间,仿佛时间都凝固了一般,主控台上那部原本安静的古老有线电话,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一阵尖锐刺耳、持续不断的蜂鸣声!这声音犹如一把利剑,刺破了室内的宁静,让人的心脏都不禁为之一紧。

顾沉舟的反应极快,他几乎是在电话响起的瞬间,便如闪电般一把抓起了听筒。然而,当他将听筒贴近耳朵时,却听到了一阵嘈杂不堪的声音。

电话那头传来的,是派往撒哈拉地区执行任务的队员的声音,但由于信号极差,这声音被严重干扰,充满了风沙的嘶吼和电流的杂音。那声音时断时续,仿佛随时都可能中断,但其中透露出的濒死的惊恐,却让人毛骨悚然。

“……沙……沙……不是自然风!……有东西……金属……红光……在追……基地……被……”队员的话语在杂音中若隐若现,顾沉舟拼命集中注意力,想要听清每一个字,但那声音却如同风中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

电话那头突然没了声音,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硬生生地掐断了一般,只留下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死寂忙音,在空气中回荡着。

这突如其来的沉默,就像一股寒冷的寒流,瞬间席卷了“方舟”的核心,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寒意。所有的声音都在这一刻消失了,只剩下那单调而又刺耳的忙音,一遍又一遍地在耳边回响,仿佛是对刚刚那场对话的无情嘲讽。

而在示波器的屏幕上,原本代表着撒哈拉站点的那盏红色指示灯,也在通话中断的瞬间,毫无征兆地彻底熄灭了。那原本闪烁着的微弱光芒,就像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猛地吹灭了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喜欢咖啡渍里的心动轨迹请大家收藏:dududu咖啡渍里的心动轨迹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