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们很难不喜欢贾璋这样相貌好、读书好、还会说话能办事的好孩子的。
赵仪看着他这个小师侄,只恨自己门下的几个弟子不争气。
退之师兄好福气啊!
这年头像茂行这样四角俱全的徒弟已经不多了。
把贾璋这样四角俱全的徒弟带出去,自己也有面子。
譬如说现在,贾璋在翰林院的优异表现就已经大大地给退之师兄长脸了。
眼下谁不竖起大拇指,夸叶士高他教徒有方呢?
赵仪已经把羡慕二字说倦了。
他默默地增加了自家几个弟子的课业,只放过了自己七岁的小儿子。
惟愿儿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东坡居士的祈愿非常朴素,也很贴合赵仪的心境。
他也不强求儿子成为第二个贾璋,更不会去强求儿子去挣个公卿之位回来。
只求他能像贾璋一样沉稳懂事,守好赵家的家业,无灾无难,做个端方君子就好了。
至于光耀门楣什么的,还是自己来吧。
赵仪他舍不得让自己的老来子吃太多苦。
所以就只能多苦一苦自己,再苦一苦自己的徒弟了。
赵仪对贾璋的事情很上心。
国子监生来翰林院历事的机会很珍贵,而且时间有限。
因此在贾璋对翰林院的基本工作内容了解并熟悉起来后,赵仪就只让他工作一上午。
下午的时候,他会打发贾璋去读翰林院里珍藏的书籍与实录。
那些书籍对会试很有帮助。
而实录里面更是记载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奏对。
贾璋可以从那些文字里面推演出昔年的刀光剑影,总结出各地官员的当政之法。
这些东西对如何做官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些东西只有翰林院有。
就连翰林官们都不能把翰林院书籍借回家看,只能在抄录后带走。
不过翰林官们可以抄录的也是普通书籍。
实录不被允许抄录。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贾璋在国子监历事的时间有限,赵仪当然不会让他在外头瞎忙浪费时间。
拿着他批的条子去读这些在外头找不到的书才是最要紧的。
贾璋并没有辜负赵仪的好意。
即便他读书的速度很快,他还是每天都如饥似渴地徜徉在书山之内。
而且他每天都会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交给赵仪和叶士高。
他的读书心得质量很高,叶士高和赵仪看了后都很满意。
除此之外,贾璋给其他翰林帮忙时亦是尽心尽力。
赵师叔让他下午去看书的做法是不合规矩的。
他做事时用心一些,也能最大程度地平息那些不太好听的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