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摇着食指否认两人的答案,说:“下午我要竞选电视节目主持人,台里准备在七月试办新闻联播。”
于知乐二人恍然。
陈昭没等她们再开口说话,而是吱吱喳喳地开始介绍自己的对手,直到齐二几人归位才停下。
采访完他,齐二他们又在厂里四处走走,拍些员工们的假期生活的片段,再随机抓个人问些简单的问题。
陈昭吃过午饭就赶回市区。
于知乐只陪着齐二一行人拍到傍晚,便把他们交给张文心,随后坐上周岳生的车回市区的家。
“有他们消息了吗?”她问。
周岳生回答:“还是没有。”
于知乐哦了一声,习惯性地打开平台,查看小管家的生命体征。看到一切正常,她悬起的心落地。
送机前,她从小宝那儿要了小海螺送给于初月。在于初月失去音讯后,她只能通过这个方式确认对方的安全。
接着,她像往常一样看着一面板的数值陷入沉思,又开始思考这两年里一直困扰她的事情。她怎么也想不懂,为什么小海螺落入于初月手里后,出现三个正常但截然不同的状态。
“今晚准备做醋溜白菜、清蒸鲈鱼和丸子汤,还有什么想吃的吗?”周岳生的声音将她的思绪拉回当下。
于知乐从情绪中抽离出来,歪头看他,笑道:“没有了,谢谢贤惠的周团长。”
“不客气,为于厂长服务是我的荣幸。”周岳生一本正经地逗她,“以后我可等着于厂长养呢。”
于知乐轻笑出声,问:“那八月中旬有没有时间?齐二说要省城接远洋队。”
“能空出一周时间,到时我陪你一起回去。”周岳生应道。
于知乐应好。
汽车疾驰,两人有一搭每一搭地聊着近期身边发生的事,很快到家。
周岳生挽起袖子进厨房,于知乐跟在他身后,顺手打开了直播,时不时与观众们互动。
在过去几年,她都是通过这种零碎机会积攒云币,周岳生也习惯了,还会配合她展示食材。
“两菜一汤完成了,下一次家常菜直播再见。”于知乐挥手向观众们告别。
周岳生不知道“镜头”在哪儿,但每次都会与她做相同的动作。
吃过晚饭,两人出门散步消食,享受着夜风轻拂。
温馨平淡的日子如流水潺潺,春去秋来,转眼间就到了八月中旬。
出发前夕,于知乐在宿舍收拾衣服,蓝圆圆提着行李上门。
“乐乐,今晚我要和你睡。”她放下小皮箱,坐下帮忙折叠衣服。
于知乐摘掉她衣领处的碎线头,问:“昨儿不是说要去市里帮忙改裙子吗?”
1973年的夏天,她与于婉琴创办的品牌——蘭在京市横空出世,因独特的风格倍受追捧。由于衣服价格高,百货商场希望她们能根据客人需求修改尺寸,便商量着让她们在其下的改衣部门挂名,顺带给她们提供了一个合法接定制的平台。
“客人临时有约,改了时间,我让她和婶婶联系了。”蓝圆圆说。
于知乐了然,之后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听她讲话。关灯上床后,她们继续聊。
“我爸想让我去港城发展。”蓝圆圆叹了一口气,“他说现在那边更自由,我能有更好的发展,工作室、设备什么的都给我准备好了。”
于知乐给她分析利弊,两人一问一答,讲到半夜。
第二天早晨,周岳生从军区来接人。他才刹停车,后座的于迟就醒了,跑到于知乐和蓝圆圆身边问好,爬爬和摩尔跟在他身后。
十一岁的他身高已及女生们的耳侧,他刚刚完成小学五年级的课程,开启了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暑假。
于迟与钟爱学习并成绩优异的于越
不同,他的基础科目成绩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但他却在文艺类课程中如鱼得水。
“带上写生本了吗?还有笔和颜料?”于知乐问。
于迟点头如小鸡啄米,应道:“带了,姐夫前两天还给我买了一套新的,我都带上了。”
姐弟谈话间,人已经到齐。齐二上了周岳生车,他的伙伴们则由葛泰开厂里卡车送到火车站。
火车哐当哐当一天,终于停在江省省城,来接他们的依旧是于佩兰和贺有安。
他们知道齐二几人是来拍纪录片的,非常热情,先是带他们去招待所安置行李,而后请他们去省城最有名的国营饭店吃当地特色菜。
夜幕降临,一行人吃饱喝足才回到住所,次日天微亮就爬起来。
远洋队的收获年年突破记录,引得接她们的人逐渐攀升。因此等他们扛着设备抵达时,码头已经被挤得水泄不通。所幸齐二提前与船厂和省城报社联系过,最终还是找到了好位置,没有错过这个盛况。
于迟没有去前线挤,而是找了个地势高的位置俯瞰,将这番热闹的景象留在了他的画布上。
当天,所有人没有在省城停留,马不停蹄回了海东镇。
“老支书联合附近的村子修了路,不仅方便周边村子往海隅村输送海货,也方便村里的罐头运出去。”于白薇解答摄制团队的疑惑。
临近村口,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字排开的三辆冷藏车,紧接着才是前往迎接他们的老支书和村干部们。
“终于回来了。”老支书笑着上前迎于知乐,眼神格外慈祥,“院子一直都有打扫,先回去放包裹吧。”
于知乐抱了抱他,说:“秋收晚会的时候,文心和葛泰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