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老太太已经把管家权下放给王夫人多年了,最近着了些风寒,也没大过问;贾政最近外放了,归家甚少,也无法对贾珠的婚事过问得事无巨细。一家人只看到王夫人忙出忙进地准备聘礼,殊不知她连聘书都没有往李家发送,还把她娘家内侄女儿给弄来了。
贾珠被点了翰林,入了翰林院,也开始早出晚归。直到表妹王熙凤被推到他面前的那一刻,他明白了母亲所谓“替他操办”婚事,根本都只是做做样子。母亲压根就没有打算让李大姑娘入门。
贾珠虽然自幼熟读经史子集,但不迂腐。圣人虽然劝勉读书人,要做一个忠孝仁义之人。但是圣人也认为成大事者,要能乾纲独断,杀伐果决。
既然母亲并不是真心要为他准备亲事,那就干脆不过她这里了。
贾珠一边当作不知,每日从翰林院回来后,也应着王夫人的要求,跟熙凤表妹如往年那般说说话。他一边托朋友找来下聘的鸿雁,备好了三书六礼,往李家提亲。
*
再说李家这边。
李家二房住的西院,连同李莞住的西厢,都给外室丰二娘一把火烧个精光。
李莞,李婶,以及二房两个庶出女儿李玟和李琦,都被李老太太接去了她住的院子。
李家二房出的烂事儿不胫而走,李婶心绪也不稳。好在李家大房还算厚道,且有李老太太镇着,李婶跟她膝下的两个庶女尚有个安稳日子。
时下已经六月,李婶在窗前做着针线,打算给李玟和李琦做些单衣。她们的衣物都在那场火中化为了灰烬。
李莞熬了荷叶莲子羹,给李婶母女三人也各盛了一碗。李莞带着素云掀开纱帘而入。
李婶的丫鬟忙收拾了桌子上的针线。
素云将食盒里的三碗羹搁下,对李婶道:“二奶奶,这是大姑娘一大早就起来熬的羹。荷叶是掐的叶尖儿,莲子和糯米也是今年新出的。两位姑娘正在出牙,大姑娘在羹里没多放糖。您跟尝尝看,要是嫌味道淡,小碟子里有冰糖。”
李婶看着精致的小盅里熬得粘稠的羹,叹了口气,遂对着李莞道:“也是难为大姑娘了。是我不好,没有看好你二叔,弄得你的婚事也……”
四月发榜,得知贾珠中了进士,如今已经六月了。过去的两个月间,只有贾珠来过李府几次,答谢恩师,看李老太太。贾府没有任何人来送聘书、聘礼。
李家上下都以为跟贾家的婚事黄了。李婶更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引,每日寝食难安。
李莞却不急。因为如果按照原著剧情,等待李纨的命运是漫长一生的守寡,可有得熬了,还急这几天?
如果剧情发生改变了,比如贾珠长命百岁了。他俩婚事成了,她得如意郎君,有了终身依靠,她欢喜。若他俩的婚事黄了,李莞也阿弥陀佛了,毕竟来红楼梦远距离围观就很有意思了,她不一定非要沉浸式近距离打卡名场面。
反正打工人无论在什么环境,先得把自己整舒坦了。眼下夏天来了,李家荷池铺满了莲叶,荷花煲粥,莲子当零食,过阵挖出来的莲藕还能煲汤。没有什么比把眼下的日子过好更重要的了。
“婶子这是说的哪里话。我的婚事老天自有安排。婶子就那么着急把我送出去?”李莞笑道。
“婶子稀罕你都来不及。只是那珠公子是真真难得,才学、样貌都全了。婶子是过来人,看得出来,珠公子对你是有意的。若这婚事能成,该多好啊……”李婶又开始长吁短叹。
李莞哪里能不知贾珠对她的心意,但她心里是平静的。贾珠是良人,荣府却不是善处,利弊各参半。只是她对贾珠有期待,因此,婚事来了她不拒绝。就是如李家上下认为的“黄了”,说明贾珠对她的心意拧不过他的家庭,那也无甚留恋。
“婶子快尝尝羹好不好吃,两位妹妹都快吃完了呢。”李莞道。原来李玟和李琦分别被她们的奶妈们抱着,已经都快把一碗羹给喂完了。
李婶尝了一口,眼睛一亮。“真好吃。”羹熬得很细化,莲子很面,入口就融,还带着一股子淡淡的荷香。“老太太吃了吗?”
李莞笑道:“老太太那边已经送去了。”
就在这时,有小丫头子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来报:“二奶奶,大姑娘,可了不得了……”
“什么事慌慌张张的,喝口水再说。”李婶道。
那小丫头子哪里顾得上喝水,大口喘了几口气后,一股脑地说着:“荣府的珠大爷,带着聘书、聘礼,提亲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