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可制茶、酿酒,牡丹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生态修复
-耐贫瘠品种可用于水土保持,如‘紫斑牡丹’适应西北干旱地区。
六、牡丹的艺术与传播
文学绘画
-宋代徐熙《玉堂富贵图》以牡丹为主题,清代恽寿平创“没骨牡丹”画法。
国际影响
-世纪传入日本,成为皇室象征;世纪欧洲引种,培育出‘高卢牡丹’系列。
---
结语
牡丹集自然之美与文化底蕴于一身,从盛唐的宫廷到现代的园林,其魅力跨越时空。作为中国花卉文化的核心符号,牡丹的培育与保护不仅关乎生物多样性,更是对千年文明的传承。正如白居易所叹:“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唐代牡丹诗:盛世华章的象征
李白《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以牡丹喻杨贵妃之美,展现大唐的雍容气象。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国色”一词奠定牡丹地位,对比芍药、荷花突出其风华绝代。
白居易《买花》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注】揭露唐代贵族豪掷千金购牡丹的奢靡之风,反映社会现实。
二、宋代牡丹词:文人雅士的哲思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风俗记》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注】科学记录牡丹习性,体现宋人理性与审美结合。
苏轼《雨中看牡丹》
>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
>时于花上见,的皪走明珠。
【注】以雨珠衬牡丹之娇艳,展现灵动之美。
辛弃疾《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注】借牡丹讽喻政局变迁,含蓄深沉。
三、元明清牡丹诗:民俗与寓意的拓展
元好问《江城子·赋牡丹》
>姚家池馆魏家邻,浓淡分时画不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注】以“姚黄魏紫”典故写牡丹盛衰,寄托人生感慨。
李渔《闲情偶寄·牡丹》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
【注】清代园艺家从美学角度分析牡丹为何称“王”。
曹雪芹《红楼梦·薛宝钗咏白牡丹》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冷艳全欺雪。
【注】以白牡丹喻宝钗之端庄素雅,暗含人物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