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瑶光欢喜道:“我就知道娘对我最好了!”
&esp;&esp;大周氏笑着摸了摸女儿的脖颈,神情越发温和,“你是娘的第一个孩子,不疼你疼谁?”
&esp;&esp;养大女儿的时候,夫妻两个都是新手,一点风吹草动就能让他们手忙脚乱。
&esp;&esp;等到大儿子出生,就是一回生、两回熟了,再发生什么状况都不会大惊小怪了。
&esp;&esp;再等到双胞胎小儿子出生,养起来就更随意了。
&esp;&esp;用瑶光前世看到的一句话形容,那就是——第一胎照书养,第二胎照猪养。
&esp;&esp;玉微扶着小周氏出来洗漱完毕,傅宁、傅安和下一辈的四个男丁都从田里回来了。
&esp;&esp;男人们洗漱的时候,瑶光去东屋把卢氏叫醒,两张八仙桌已经放在了庭院里。
&esp;&esp;卢氏身为大家长,自然是坐西边那张桌子的南首,其余人按顺序入座。瑶光领着弟弟妹妹们坐另一桌。
&esp;&esp;古代女人地位低,按理说是不能上桌吃饭的。
&esp;&esp;但傅家经济来源的大头都是靠三个女人,傅宁和傅安兄弟又自小跟着强势的母亲长大,从来就没有过“女人不能上桌”的想法。
&esp;&esp;一开始瑶光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随着逐渐融入古代社会,她才发现糟粕是真多,她能投到傅家,也是真幸运。
&esp;&esp;早饭就是棒子面粥,也就是玉米粒打碎,不脱皮的那种。第一次喝的时候,瑶光是真觉得喇嗓子,但慢慢也就习惯了。
&esp;&esp;干饭是三合面的窝头。
&esp;&esp;所谓三合面,其实就是白面、玉米面和高粱面的组合,比例大约是一比二比三。
&esp;&esp;玉米面和高粱面都是不脱壳打碎的那种,正儿八经的粗粮,和前世超市里卖的那种差了十万八千里。
&esp;&esp;下饭的就是咸菜和野菜,还有就是自家做的各种酱。
&esp;&esp;这种水平的早饭,放在瑶光的前世,还没有养猪场里的猪吃得好。可在这个时代,傅家饭菜的水平,已经能吊打十里八乡了。
&esp;&esp;作为一个跟着祖母去镇上富户家里驱过邪的人,瑶光十分确定:镇上地主家里的日常饭菜,也就这水平了。
&esp;&esp;若想顿顿白面白头,天天都能吃肉,那得再往上一级,起码得是县城里的乡绅家里了。
&esp;&esp;虽然已经被迫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但只要有机会,瑶光是一定要摆脱的,最好还是能带着全家人一起摆脱。
&esp;&esp;怀金讨饭如今不是农忙时……
&esp;&esp;如今不是农忙时节,天气又十分炎热,田里除草的事就只在早上和傍晚比较凉快的时候才去。
&esp;&esp;因而,吃完早饭男丁们就没再去田里,天枢兄弟四人提桶的提桶,拿网的拿网,拖笼的拖笼,一起往西流河边去了。
&esp;&esp;无论什么年纪的孩子,玩的时候是从来不怕热的。
&esp;&esp;因着有条河,附近村里的孩子从小就在水里长大,水性自然是不必多说的。大人们也只是叮嘱了一句“别忘水深的地方去”,也就任由他们去玩水捉鱼了。
&esp;&esp;傅宁和傅安兄弟就趁着这个空闲,在院子里的树荫下收拾农具。该打磨的都打磨一番,该换木杆的也都再找合适修正一番的换上。若是铁器缺了口,就拿一斗粮食或两尺布,找村头铁匠加些铁再打一打。
&esp;&esp;乡镇上的生活,基本上用不到钱的,大家都是以物易物。哪怕是外地挑担的货郎,也是用货物换东西,再倒手卖了赚差价。
&esp;&esp;可以说,附近村人花钱最多的地方,就是家里出事的时候请卢氏做法。
&esp;&esp;大周氏把丈夫叫进了屋里,把母亲的占卜和女儿的决定都说了一遍,询问他的看法。
&esp;&esp;傅宁下意识抹了抹后脑勺,脸上露出难为情的笑容,说:“咱家的事,不是向来都听你的吗?若是你说去,咱们就去。”
&esp;&esp;话虽如此说,但以傅宁对妻子的了解,知道妻子既然询问了自己,心里必然是拿不定主意,且是偏向不去的。
&esp;&esp;如若不然,她会直接告诉自己带女儿进京的日期。
&esp;&esp;若要夫妻和谐,就只能有一个性格强势能做主的人。
&esp;&esp;在他们这一房里,做主的就是大周氏。傅宁自幼被母亲管束惯了,在这上头从来不与妻子争锋。
&esp;&esp;正如傅宁所料,自来果决的大周氏,这一回事到临头却犹豫了起来。
&esp;&esp;神京对他们原本的择婿范围来说,还是太远了。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又不允许举家搬迁,难道要让女儿出嫁之后便举目无亲吗?
&esp;&esp;“再等等吧,让我再想想。反正还有半年多呢,完全来得及。”
&esp;&esp;要真是正缘,就算这次错过了,下次也会遇上的。
&esp;&esp;傅宁就点了点头,只说都听她的。chapt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