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还有原本想着要走的,听了燕姑姑的话又犹豫起来,站在原地许久没有动作。
&esp;&esp;对于这些人,燕姑姑也不着急,只笑眯眯地站在那里,等他们做出选择。
&esp;&esp;=====
&esp;&esp;不但晋王府在招人,京城里许多人家也在聘请从宫里出来的这些宫女,为的是教导自家女儿,顺便了解一些宫里的忌讳。
&esp;&esp;他们要聘用的时间不长,也就是两个月左右,给的奉银却不少,一百两到三百两不等。很多宫女都乐意淹蹇两个月,多挣一笔盘缠。
&esp;&esp;荣国府那边自然也不例外,王夫人十分积极,花重金请了一个伺候过太妃的。
&esp;&esp;请回家后就好吃好喝地招待,平日里除了请她教导元春规矩之外,就是打探一些宫中事。其中打探最多的,就是关于圣人的事。
&esp;&esp;可是这些事情,王夫人敢问,那宫女却不敢多说呀。她只是说圣人和皇后娘娘都重规矩,入宫之后只消要规规矩矩的,前程都不会差。
&esp;&esp;至于是什么前程,那就不知道了。
&esp;&esp;见她拿了钱还推三阻四的,王夫人有些着恼,却又不敢狠得罪她,只得忍气吞声,想着日后有报。
&esp;&esp;再说元春自幼养在贾母身前,很是学了些眉高眼低,知晓内宫秘事,特别是关于圣人的,这些宫女是不敢轻易透露的。
&esp;&esp;因而,每每听完了王夫人的抱怨,她虽心里也不舒服,却仍要劝说一番,叫王夫人别和那宫女一般见识。
&esp;&esp;“她在宫里那么多年仍旧是个宫女,连个低阶女官的品级都没混上,又有多少本事?横竖咱们请了她来,能学好宫里的规矩就是万幸,太太又何必苛责?”
&esp;&esp;王夫人摇头叹道:“你就是太好性了,日后到了宫里,怕不是要被人给吃了。”
&esp;&esp;元春对此不以为意,她可是国公夫人亲自教养出来的。
&esp;&esp;贾家虽是本朝的新贵,祖母史太君出生的史家,却是从前朝就做官的。如若不然,史家先祖一介文臣,凭什么在开国时封侯,还是世袭罔替的侯爵?
&esp;&esp;“太太不必担忧,女儿虽与人为善,但若有人欺上门来,我也不是吃素的。”
&esp;&esp;一时宝玉进来了,给母亲行了礼便扑到姐姐怀里,仰着头问道:“大姐姐,他们都说你要进宫去了,是真的吗?”
&esp;&esp;元春皱眉,追问道:“这是谁告诉你的?八字还没一撇的事呢,怎么就胡乱说话?”
&esp;&esp;见她动怒,宝玉缩了缩脖子,小声道:“是媚人姐姐。”
&esp;&esp;元春眉头微动,当时没说什么,只哄好了宝玉,叫他回去读书,转头便对王夫人说:“宝玉跟前那个叫媚人的,太多嘴了。”
&esp;&esp;王夫人不以为意:“我儿本来就是要进宫去的,那媚人也没说错什么。”
&esp;&esp;“太太!”元春皱眉说道,“您刚才还在抱怨那宫女嘴巴严实,可见在宫里当差的,嘴巴严实是第一要务。
&esp;&esp;女官是要经过选拔的,若是咱们家的下人嘴巴不够严实,在外面乱说什么,难保不会影响女儿参选。”
&esp;&esp;王夫人的神情立刻就严肃了起来,沉吟了片刻,点了点头:“我的儿,你说得不错,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小心驶得万年船。”
&esp;&esp;她捏着团扇站起身来急走了两步,又想起了什么,回身叮嘱元春:“元儿,你当着那老宫女的面,可一定要恭敬几分,省得她教规矩的时候坑你。”
&esp;&esp;元春点了点头,自信满满:“太太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esp;&esp;王夫人得意道:“我的元儿就是有出息,此一去必然是能选上的。那老宫女有机会教元儿规矩,也是她的荣幸。”
&esp;&esp;正好,元春也是这样想的。母女二人脸上的笑容如出一辙。
&esp;&esp;等王夫人走了之后,元春便招来侍女抱琴,吩咐道:“去小厨房端一盏燕窝粥,替我送到秦姑姑那里去,再替我道一句辛苦。”
&esp;&esp;那宫女姓秦,贾家人为了奉承她,尊称一声“姑姑”。
&esp;&esp;元春每日都有一盏燕窝,今日她那一盏早就用了。但贾家如今是王夫人管家,多要一点燕窝而已,后厨那边根本不会为难。
&esp;&esp;抱琴应了一声去了,元春则是起身,在屋里练起了秦宫女教导的规矩。行起坐卧,都有法则。
&esp;&esp;整个京城里,像贾家这样的事,发生了不知道几起。那些宫女都是宫里出来的人精,未必不知道那些人看不起他们。
&esp;&esp;但他们就是为了赚个快钱,只要钱到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呢。
&esp;&esp;再者说了,哪怕那些贵族心里把他们恨得牙痒痒,表面上不还得敬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