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我的王妃生活[红楼+聊斋] > 第142章(第1页)

第142章(第1页)

&esp;&esp;“是呀爹。”佩瑶也跟着劝,“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是定局了。”

&esp;&esp;佩瑜道:“以皇伯父的为人,就算咱们不说,他也不会忘了妹妹的功劳。而且咱们越是不说,他就越是能记住妹妹的委屈。”

&esp;&esp;景阳深吸了一口气,对佩瑶道:“只希望你真能耐得住寂寞。”

&esp;&esp;官场失意的苦,不是那么好熬的。

&esp;&esp;特别是看着曾经同一、甚至比自己更低的人步步高升,个个都赶到自己前面去。那种感觉,更是无比煎熬。

&esp;&esp;佩瑶笑道:“从小爹娘就教导女儿,该是我的东西谁也抢不走,不该是我的惦记也没用。女儿铭记于心。”

&esp;&esp;=====

&esp;&esp;后续很快就出来了,反对

&esp;&esp;最激烈的那几位,被以关翰林为首的言官弹劾,而且证据确凿,革职的革职、贬官的贬官,堪称凄凄惨惨。

&esp;&esp;最后,女子参加科举的事,在圣人的强硬态度下顺利通过了。

&esp;&esp;不过,反对派也不是毫无所获。

&esp;&esp;皇太后颁下懿旨,加封晋王长女怀懿郡主为怀懿公主,享食邑一千户。同为晋王之女的怀嘉郡主,却无人问津。

&esp;&esp;想到曾经的传言,原本禁王的两个女儿都是要加封公主的。如今却只封了长女,想来那怀嘉郡主前程有限了。

&esp;&esp;或许是为了验证百官的猜想,怀嘉郡主的四个伴读陆陆续续都入了朝,甚至连她身边的宫女都在礼部谋了个书吏的职位,怀嘉郡主却仍旧在尚书房读书。

&esp;&esp;又过了半个月,关翰林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圣人挽留了两次,终究是准了这位老臣所请。

&esp;&esp;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众人都明白,怀嘉郡主和关翰林,就是圣人推出来平息众怒的。

&esp;&esp;曾经那些反对的人有了台阶,对女子参加科举的事,也就不那么排斥了。

&esp;&esp;——主要是他们明白,这件事是圣人支持的,反对也没用。

&esp;&esp;就在大家都觉得事情已经结束了的时候,圣人忽然下旨,加封吴王为亲王,并重新赐了封号,为“忠顺王”,享双王俸禄。

&esp;&esp;前后这两件事看似没有关联,也找不到有关联的证据。可新鲜出炉的忠顺王,明面上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功绩,怎么就突然加封了呢?

&esp;&esp;面对朝臣的猜忌,忠顺王嘴里发苦,面上却还要做出一副小人得志的姿态。

&esp;&esp;好在他女儿顺利进了吏部任职,起步就是五品员外郎,他这些日子也算是没白忙活。

&esp;&esp;只是渐渐的,众人就发现,忠顺王好像比以前更加放浪形骸了。

&esp;&esp;从前他虽然也好色,但只是好女色,府中姬妾多些罢了。且他那些女人,都是你情我愿的,并没有出过强抢民女的事,也没人会去管他。

&esp;&esp;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入忠顺王府的人员,竟渐渐多了些京中名伶,还有教坊司的大家。

&esp;&esp;如此荒唐,实在令人侧目。

&esp;&esp;女子科举第二年便是大比……

&esp;&esp;第二年便是大比之年,林黛玉、于素和胡艺都决定回乡参加府试。

&esp;&esp;与他们有一样决定的,还有包括关玉荷在内的三位京城著名才女。

&esp;&esp;因为科举是糊名制,圣人只需把控好给考生们抄录试卷的那些人,不让他们在任何一张试卷上做记号,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科举的公平。

&esp;&esp;至于绝对的公平,圣人若是下了狠手也未必不能有。

&esp;&esp;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支持女子参加科举,的确是损害了原本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esp;&esp;哪怕在后人看来,这是真正公平的开始。可在当时的环境下,圣人却不得不在另一方面让渡一些利益。

&esp;&esp;这次大比录取进士九十三人,其中有四十三人为朝中官员的子侄、学生。卡在了一半以下,却又占据了四成以上。

&esp;&esp;这些人都考中了二甲进士,却在接下来的翰林院考试中,多数败北。

&esp;&esp;因圣人让步而得意的朝臣立刻清醒,明白圣人是在警告他们,让他们适可而止。

&esp;&esp;这种略显扭曲的科举,一直持续了三届。

&esp;&esp;三届,九年,足够最早参加科举的女子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争夺到一部分话语权,撬动世人的固有观念。

&esp;&esp;这都是后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