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虽然舒鸿看上去十分疲惫,但当他的笔落在纸上的时候,一笔一画都未曾有过抖动的痕迹。
&esp;&esp;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宋诀第一时间没想起来在哪见过。
&esp;&esp;他又看了一眼舒鸿,见对方抄得十分用心,便朝着老板走去。
&esp;&esp;老板今年五十出头,以前祖上是从商的。他年轻时喜好读书,但当时家中从商者不可参加科举,便错过了为官的时机。
&esp;&esp;后来虽说科举有所放宽,但他也没了那心气儿,分家之后他带着钱来到东门开了间店铺。
&esp;&esp;起初这里的书都是他从家中带过来的,因为知道东门这儿住的人买不起书,老板便索性让他们随便进来看。
&esp;&esp;反正他不差钱,加上他认识不少富贵人家,便厚着脸去借来他们的书,花些钱找人抄写。
&esp;&esp;尤其是每年春秋两季,进京赶考的士子很多。
&esp;&esp;许多士子出身寒门,老板给钱,他们在此抄书,那些士子为了科举都练得一手好字,正适合用来抄书。
&esp;&esp;加上东门的房子十分便宜,慢慢地书铺中的书也越来越多。
&esp;&esp;从四书五经,到神鬼志怪话本应有尽有。
&esp;&esp;宋诀绕过一群孩童,来到老板身边,问他:“老板,你这里的书为何没有价钱?”
&esp;&esp;那老板挑眉瞅了几眼面前的人,虽然是个生面孔,但看得出来这人是个有钱的少爷。
&esp;&esp;但他祖上也是阔过的,自然不会被宋诀给唬住。
&esp;&esp;老板呵呵笑了一声:“这位少爷,我这儿的书都是手抄本,卖不上价钱。若是您想买书,也不该来这儿买才是。”
&esp;&esp;他来这东门开了这么多年的店,除了最初带来的几本书原典被他那些朋友买走,其余的一本都没卖出去过。
&esp;&esp;宋诀问他:“那我若是就想在这买呢?”
&esp;&esp;老板看出来他不是真心买书,于是答道:“不卖。”
&esp;&esp;宋诀没生气,而是拿起一旁放着的凳子坐下,有些好奇地问道:“为何?”
&esp;&esp;开书铺却不卖书,这不是和后世的图书馆一样了?
&esp;&esp;老板十分阔气道:“因为我不差钱,开这书铺是为了开心,我开心不卖。”
&esp;&esp;见宋诀直接坐在了他身边,怕他没完没了地问下去,老板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皱着眉:“这位公子是要强买强卖吗?”
&esp;&esp;宋诀:“那倒不是,只是有些好奇为何老板上赶的生意不做而已。”
&esp;&esp;老板没回答,门口传来了来福疑惑地问话:“公子,您怎么来这了?”
&esp;&esp;来福从小在东门长大,虽然年幼就被送进了宫,但和老板也是认识的。
&esp;&esp;听到来福喊人的声音,老板眯了眯眼,他见识多了,想得也多,立刻便猜出来宋诀的身份恐怕不一般。
&esp;&esp;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面见天子,加上原主以前在家中也只是个不受宠的庶子。
&esp;&esp;因此宋诀即使取下了易容,也不会被人认出来。
&esp;&esp;当然,住在这儿的邹越另算。
&esp;&esp;见来福已经到了,宋诀猜测也到了回宫的时候,于是便起身朝门口走。
&esp;&esp;老板并未挽留。
&esp;&esp;回去的路上,宋诀对来福道:“这书铺的老板属实奇怪。”
&esp;&esp;来福认得这老板,便同宋诀说了他的来历。
&esp;&esp;说罢,还感慨了一句:“识字的下人总是比不识字的有用,东门许多孩子都是来这儿学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