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除了孙教授,还有几个穿着朴素、提着工具包的男人,看起来像是工厂的工人。
另一边,有几个满脸堆笑的人,何裕柱从未在学校见过他们。
不过有两位机械系的同事也在场,偶尔在办公室碰面,渐渐熟悉起来。"柱子,过来。”
孙教授看见何裕柱,点点头示意他靠近。
这时,办公室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何裕柱。"这位就是您提到的学生吧?”
一位戴着解放帽、胸前挂着红色印章框的眼镜男问道。"对,他叫何裕柱,你们可以喊他柱子。
别看他年轻,是个学生,但他可不简单,是我的得意弟子。”
旁边两位老师补充道。
听到这话,眼镜男心中一震,随即偷偷瞄了眼孙教授的表情。
似乎并没有否认,难道这是真的?
想到这里,他深吸一口气,再次看向何裕柱的目光充满了热情。"既然柱子来了,孙教授,我们之前讨论的事情……”
孙教授虽专注于机械研究,但他久经世事,对几人的心思早已洞若观火。
得知得意弟子未作回应时,他并未在意,因为内心对柱子颇为满意。
另外两位老师因常看到柱子频繁出入办公室,与孙教授探讨学术,因此产生了些许误解。
至于今天到场的其他人,基于柱子先前的表现,或许能在后续事情中有所助力,所以孙教授选择保持沉默。"柱子,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几位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到孙教授的话,何裕柱顿时恍然大悟。
简单介绍后,他明白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之前在教室里,江文辉提到孙教授可能带他参与某个项目。
对此,何裕柱没有推辞的理由。
毕竟无论何时,机会都比能力更重要。
即便自身才华横溢,也需要舞台展现。
故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得。
何裕柱固然能通过系统提升能力,但在工程领域,向上展仍需机遇。"孙教授,柱子同志,以及各位老师,实在是无奈才来找您们求助,工厂目前状况堪忧。”
孙教授一番介绍后,那位戴解放帽的男子也叹息一声,面露难色。
他们一行人实则是红星轧钢厂的管理层,其中解放帽男子名为孙胜利,负责车间管理。
此次同行的还有几位车间主任。
近期轧钢厂生产任务中,他们车间使用的机床突然断裂。
起初以为是正常故障,可随后数日内,多个车间的关键设备相继出现问题。
截止到他们找到清华大学,轧钢厂车间的生产几乎已陷入停滞。
当前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谋求展,红星轧钢厂作为四九城内知名的钢铁厂,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和使命。
简单来说,完成这次生产任务至关重要,一旦无法迅恢复生产,后果将不堪设想。
车间使用的机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二手设备,虽然花费不菲,但这种情况在国内并不少见。
有时即便愿意支付高昂的价格,也未必能买到所需设备。
紧急关头,轧钢厂立即联系了之前出售设备的外国公司,请他们派技术人员协助维修。
然而,维修费用核算后竟远重新购置一套新设备的成本,这显然不是轧钢厂所能接受的。
可若此时重新采购,不仅对方是否出售是个问题,即便同意出售,运输安装耗时较长,这次生产任务也将彻底延误。
于是,轧钢厂决定自行尝试修复设备。
然而,在仅有几名高级工程师的努力下,他们意识到自身技术能力不足以完成这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