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但之前也说了,做小题,必须严格把握主旨,不能有过多自己的想法。
&esp;&esp;所以第一时间,就要圣人的原话,再结合上下文全都说出来。
&esp;&esp;此为《论语子罕篇》,全篇从各个方面,记载孔子的德行。
&esp;&esp;最关键的是,说了一个人如何在变化的世界里生活,以及如何适应客观规律,如何正常为一个更好的人。
&esp;&esp;关于这一篇,各位学者的释义五花八门。
&esp;&esp;好在童试所考的,不会太过发散,考生只要写出最基础的意思就好。
&esp;&esp;既然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也知道这一章节的大概意思。
&esp;&esp;那这个题目的落脚,在于辩一辩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esp;&esp;再结合整整一章的大概意思。
&esp;&esp;就可以从后生与前辈,来说一下客观规律。
&esp;&esp;既然这两者开始比较,总要有个先后,可这个先后又是如何来呢。
&esp;&esp;纪霆找到审题过后,找到这句话的主旨,开始写自己第一篇四书解义。
&esp;&esp;而且是有格式的解义。
&esp;&esp;跟其他人不一样,纪霆并未觉得固定的格式是为难人。
&esp;&esp;反而觉得,遵循这样的规律,更像是完形填空。
&esp;&esp;哪一部分该写什么,实在是太简单了。
&esp;&esp;不过是把大家总结出的道理,好好填上去即可。
&esp;&esp;什么?
&esp;&esp;文辞优美?
&esp;&esp;他才十三岁!
&esp;&esp;暂时不需要!
&esp;&esp;再说了,搞那么华丽的词藻干什么。
&esp;&esp;既然是辩经,那就好好辩。
&esp;&esp;而且这一题,纪霆是有自己所想的。
&esp;&esp;年轻人足以敬畏,因为不知道他们以后会如何。
&esp;&esp;这也正是他想对弟弟妹妹们说的。
&esp;&esp;纪霆知道自己学习的天赋,并未一味的与其他人比较。
&esp;&esp;更不会拿自己的这份才气盛气凌人。
&esp;&esp;他只是想说,大家都还年轻,谁知道以后会如何呢。
&esp;&esp;再说了,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esp;&esp;这句原本出自道德经的话,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而且谁又知道,他以后一定会成呢。
&esp;&esp;他要是也这样想,只看着那些十二岁就考上秀才的,那更不要活了。
&esp;&esp;用圣人的话来自谦,自洽,是最合适的。
&esp;&esp;纪霆并非凭空有这般想法,而是在上
&esp;&esp;辈子日以继日的学习中,慢慢体会到的。
&esp;&esp;一篇小题写完。
&esp;&esp;纪霆似乎把上辈子很多东西都抛到脑后了。
&esp;&esp;比如每学期必然会缺席的家长会,比如成绩好的时候,同样被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