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她又练了几次。拉弓、搭箭、松手……
努力回忆着以前参加活动时被教练教过的技巧,渐渐地有了些许进步。
练着练着,唐宛便想起那次活动的细节。因为穿越者的身份,唐宛一开始拍摄的视频都跟古代平民生活起居有关,随着热度的增加,选题逐渐延伸,难免涉及各种古代文化,那次就是参与了一个古代兵器复刻的主播联名活动,她负责的部分是手工复刻弩箭的项目。
当时唐宛做的是一款微型弩机,结构相对简单,扣动机括就能发箭,说是古代版本的手枪也不为过。虽说杀伤力有限,但胜在轻巧便携,用来防身倒是非常便利。
唐宛眸光微动,心想若是日后手头宽裕,倒是可以寻访匠人试着造出几把,留着自己与唐睦防身用。
她鼻翼微动,忽然嗅到灶上飘来的焦香味,扭头唤唐睦:“饼子好了,先吃饭吧,吃完我们接着练。”
至于那弩机,眼下八字还没一撇呢,还是先把手头的弓箭练好再说。
次日一早,唐宛起来后照例先打了一套八段锦舒展筋骨,随即将桶中剩下的几条鱼处理干净,做了一锅鱼豆腐汤,嘱咐唐睦趁热送去陆家。
早饭后,姐弟俩便分头行动。
唐睦带着祖父那套书写工具去集市摆摊。唐宛昨晚炒好了大麦,这会儿煮出了一锅浓香的大麦茶,滤出杂质后装进陶罐中,又烙了二十来个带肉馅的玉米饼子,坐上唐睦去集市叫来的骡车,前往军田那边,去看鲁家人耕作的情况。
吴家新垦的十二亩地已经种得差不多了,鲁家人一早赶来田头,先去看了那片新地,稍稍做了些善后处理,随即便转头投入原有三十亩地的复垦中。
一家老小齐上阵,还借来了两头耕牛,唐宛到的时候,他们人人低头出力,正干得热火朝天。
唐宛在地头站了会儿,看他们有条不紊地忙碌,放心了不少,便抱着陶罐、拎着食篮走过去,高声喊道:
“鲁爷爷,伯伯们,婶子们!我带了点茶水,过来喝!”
鲁家人听到喊声,这才抬头望过来,见是唐宛,脸上都露出讶色。
离得最近的鲁大娘快步迎上来,接过她手里的陶罐,连声道:“娘子怎么亲自来了?这么远过来还带东西,太客气了!我们做惯了活儿,茶水都备着呢。”
唐宛笑着说:“第一天动工,哪能不来看看?你们都忙了半天了吧?先歇会儿。”
说着,她将陶罐的盖子掀开,一股子麦香夹着淡淡的姜辛味儿立刻飘散开来。
放下活计走过来的鲁家人不自觉咽了口口水,做了半晌的活儿,确实都有些口渴。
“这是什么茶水,好似没喝过。”鲁大娘惊奇道。
“这是大麦茶,用大麦炒的。”唐宛随口解释,看了眼田埂边,鲁家人果然自备了茶水,也带了不少陶碗,便拿来一个空碗舀了一碗,递给鲁大娘子。
“大麦也能炒茶喝?”鲁大娘子接过茶水,小心地抿了一口,眼睛亮了起来:“还别说,真挺香的!”
其他人每人接了一碗,喝起来都忍不住点点头。
“比我们平常喝的苦茶好喝多了。”老三鲁大海也点头称赞。
“一点儿都不涩嘴,还有股麦子的甜味!”大郎鲁有才道。
“宛娘子,这个茶是怎么做的?”鲁大娘子问,二娘子和三娘子也悄悄竖起耳朵听。
“这个简单。”唐宛一边分茶一边说,“大麦洗干净了晒干,加些切得细细的姜丝,在锅里炒到焦香,存在密封的罐子里,要喝的时候用开水冲泡,或者煮一煮,家里要是有陈年的干橘皮,切细了丢点进去更香,没有的话也不妨事。”
“倒真是不难,”鲁大娘喃喃道,“家里大麦有现成的,生姜咱家去年也种了,好像还剩些。”
鲁大山听了也道:“比茶叶还便宜呢,今儿回家试试。”
唐宛分完了大麦茶,揭开篮子上的盖布,将玉米饼递给他们。
因为做农活儿需要卖力气,唐宛刻意加了些肉馅儿,饼子两面被煎得金黄酥脆,一路放在篮子里用布盖着,此刻还有些余温,闻起来一股子说不出的香味。
鲁家人连声说太客气了:“娘子这也太破费了,这么远还给我们送吃的来。”
唐宛将饼子一一分给大家:“这地头离我家远,也不能日日都来,我就偶尔过来看看。往后田里的活儿,就全托付给你们了。”
鲁家人被牙行的人指点过。
别看这宛娘子年纪不大,却是个有成算的。前头那家佃户以为她年幼糊弄她,被直接告到了县衙,如今进了流民营服役。
便是唐宛不来,鲁家人也不敢松懈,今日她来了,鲁家人更要表态。
鲁大山作为鲁家的大儿子,闻言正色道:“娘子放心,既然接了这活儿,我们一定当作自家田地来伺候。咱虽然是庄户人,也期盼着后辈能有出息,绝对不做那昧良心的事,把自家的名声抹黑了。”
“正是。”鲁大河、鲁大海也在一旁点头附和,“娘子放心,田是您家的,可收成咱也有份,我们都盼着越种越好。”
唐宛要的就是这句话,此刻再没什么不放心的。
鲁家人喝了茶吃了饼便继续忙活去了,唐宛则坐在地头看了会儿。
倒不是为了监工,纯粹是出于对当下农耕技术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