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可以,我看看怎麽放。”崔承安把後备箱打开,把包裹一件一件码进去,边角缝隙都不放过,再放不下的就堆到後排位置上。
杨桂英要离开村儿里了,平时跟她玩得好的姊妹们都过来送她:“你这是终于舍得去市里过好日子了。”
“没办法呀,闺女怀孕了,我得去照顾她。”
“你这走了,还有点舍不得,没事儿的时候别忘了回来看看。”
“放心吧,我都在何家村儿住了半辈子了,还种了这麽多的地,咋可能就不回来了。”
她坐上车,把车窗摇下来,冲着姊妹们摆手:“行,日头晒得慌,别送了,你们赶紧回去吧。”
车子开出村,杨桂英还一直回头看,眼睛里都是不舍,故土难离啊。
崔承安开着车瞧她情绪不太对,忙安慰道:“咱家现在有车了,妈你要是什麽时候想回来了,随时都能回来,这开车很方便的。”
杨桂英把头收回来,笑着答应:“好。”但其实心里还是有些怅然,那种回来住两天和一直生活在这里还是不一样的。
不过等到了市里,看到闺女後,什麽难受情绪都被抛到脑後了,心中就剩下见着女儿的开心,含笑的眼神在何维淑身上打量着,末了说:“怎麽感觉比我上次来又瘦了些呢?”
“没有,我还胖了两斤呢。”何维淑笑着接过她手里的小包,挂在架子上,领她到房间说,“坐一路车累了吧?你先眯会儿,被子枕头都是才洗好晒过的。”
“我不累,我先把带过来的东西都给归置好,要不然乱糟糟的看着难受。”杨桂英说着要去找自己带来的东西。
她带来的东西多,崔承安一趟一趟地往楼上搬,搬完又累又热,坐在椅子上对着风扇吹。
何维淑看到她带的东西也吃了一惊:“怎麽这麽多?”
杨桂英道:“这些都是好东西。你看,这是咱自家种的红薯磨的细粉,比外面买的好吃,平时跟丸子一块儿下个细粉汤;这个,我晒的腊肉;这,土鸡蛋土鸭蛋,这个能放,我就都带过来了,没舍得卖;还有托你大婶儿家做的变蛋,她家做的最好吃,用的还是咱自家的鸡蛋,比市里卖的好……”
她一一细数自己带来的东西,每个包裹鼓鼓囊囊,几乎都是吃的,晒的干菜丶做的腊肉丶攒的红糖……
何维淑见状哭笑不得:“这麽多,咱家就三口人,得吃到什麽时候才能吃完。”
“不怕,我带的这些都能放,而且有冰箱,这肉什麽的都放冰箱里,不会坏。”说着,杨桂英还有些可惜,“就是冰箱不大,这几只鸡鸭就给填满了,要不然我另外几只就不卖了,也宰了带过来,留着咱自己吃多好。”
“行吧,那我跟你一块儿收拾。”
杨桂英拦她:“不用你,你坐着去吧,我自己就弄好了。”
还没等何维淑再说,崔承安也道:“我帮着妈整理就行,你去看书吧。”
一个二个的都不让她沾手,何维淑只好坐到一边边看书边看着他俩整理。
杨桂英对整理东西一向有一手,什麽东西该放在什麽位置,她早就心里有数儿,崔承安就只要帮着一块儿放就行。
不得不说,有妈妈过来照顾着,何维淑的生活档次提高得不是一点半点,每天早上一起床,早饭就做好了摆在桌子上,晚上下班一进门就有热饭吃。
而且家里大大小小的琐碎事,杨桂英还不让她插手,何维淑每天当着甩手掌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
八月中旬的时候,姜颖初进了医院待産,于八月十七号进手术室生下一女。
何维淑和崔承安也去看望,小孩子太小了,只有成人的半个胳膊长,何维淑都不敢碰她,好像自己一碰就给碰碎了。
董芳苓看着小孙女,眼角眉梢都是笑意,问大儿子:“永安,孩子的名字起好了吗?”
崔永安点点头:“起好了,颖初取的,叫明雅。”
“明雅。”几个人在口中咀嚼这两个字。
崔建同点点头:“崔明雅,朗朗上口,挺好。”
董芳苓又问:“这名字是什麽含义?”
姜颖初半靠在病床上,刚生完孩子没两天还有些虚弱,回道:“‘明’是日月合辉,既希望她光明又希望她明达,‘雅’是希望她温文尔雅,外柔内刚。”
“这寓意好。”董芳苓笑起来,又低头看向睡得无知无觉的小孙女儿,笑道,“明雅,小明雅,以後你就是我们家的宝贝明雅了。”
新生命的到来总是令人欢欣的,病房内大家其乐融融,满含爱意地看向刚来人间没两天的小明雅。
等何维淑和崔承安从病房离开,崔承安牵着她的手道:“我觉得我们现在也应该给孩子起个名了,男孩女孩都多起几个。”
“可以呀。”何维淑也觉得应该提前起,像大嫂那样给孩子取一个又好听又富有美好寓意的名字。
书到用时方恨少,崔承安在脑子里一直琢磨着取什麽名,琢磨到最後也没琢磨出什麽好名字来,最後苦着脸道:“晚上回去我就翻书去,不取它十个八个都不行!”
“有志气。”何维淑抿唇笑起来,给他竖大拇指。
“好了,你就别笑话我了,我就不信你现在有想出什麽好名字。”崔承安把她的手从眼前压下去。
“干嘛非得现在想出来,离ta出生起码还有八个月呢,又不着急,慢慢想就是了。”何维淑不慌不忙,压根儿不接他的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