铫中药汁咕嘟作响,清苦香气弥漫开来。
门帘轻响,晴雨探头:“九娘子,济生堂徐掌柜来了,还带了位客人,说是州府医署的……”
庭燎放下药勺:“请前厅稍坐,我即刻就来。”
她洗净手,理了理衣襟。
走到前厅,徐掌柜身边坐着一位面容清癯的老者,须发皆白,目光却炯炯有神,正端着茶盏,细细嗅闻。
“九娘子,”徐掌柜起身引见,“这位是州府医署的陈老医师。陈老看了仁心堂用您菊瓣配的膏方,又听闻您引水育菊丶改良圃地的事,定要亲自来瞧瞧。”
陈老医师放下茶盏,目光如电,上下打量庭燎,最後落在她那双指节分明丶带着薄茧和淡淡药渍的手上。
“丫头,”他开口,声音洪亮,“你炮制这忍冬,火候压得不错。但离‘透’字还差一分。铫底火再弱半寸,时辰再加半柱香,药气方能全入。”
庭燎眼眸微亮,立刻躬身:“谢陈老指点。”
陈老捋须,眼中露出满意之色:“是个苗子。听徐掌柜说,你还想试种滇南紫苏?那东西娇气,云州地寒,光引水不够,苗床底下得埋暖石,上面覆油布棚子……”他滔滔不绝,竟是毫无保留地将多年心得一一道出。
夕阳西沉时,陈老医师才意犹未尽地告辞。
临行前,他留下几卷自己手书的药材栽植心得,又对庭燎道:“州府医署的药圃,缺个懂行又肯下力气打理的管事。你若愿意,秋後可来试试。地方大,种子多,就是费神。”
庭燎双手接过那几卷沉甸甸的手札,指腹感受着纸张的粗糙与墨迹的厚重。
她擡眼,望向陈老医师:“谢陈老厚爱。容庭燎细思,秋菊收毕後,再给老前辈答复。”
陈老哈哈一笑,也不强求,摆摆手登车而去。
夜色渐浓。
庭燎回到药房,就着油灯翻阅陈老的手札。
字迹苍劲,经验老道。
油灯芯子爆了个细小的灯花,光晕在陈老医师的手札上晃了晃。
她提笔,在仁心堂的方子旁添注几笔,又铺开新纸,写下几行关于暖石埋法和油布棚搭建的要点。
庭燎蘸墨的笔尖悬在纸页上方,墨迹在灯下凝成一点深沉的圆。
她看着自己写下的“暖石埋深二寸,油布棚需留气孔”几个字,笔锋沉实,墨色匀净。
灯火跳跃,将她沉静的侧影投在墙壁上。
窗外虫鸣细碎,山风带着凉意。
她搁下笔,将写满心得的纸页仔细叠好,压在砚台下。
灯影里,南山坡菊圃的轮廓沉在夜色中,静默无声。
所求为何?
精益求精,百尺竿头。
外界的认可丶机遇的垂青,如同匠人手中日渐锋利的刻刀,是心识专注丶技艺磨砺後,自然生出的锋芒。
窗外,南山坡的菊苗在夜色中静默生长。根已深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