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盒内,白瓷小罐玲珑,罐身贴素笺,上书“玉韧润心”四字,笔迹清秀沉静。
徐掌柜双手接过:“是!老朽定当带到!”
三日後,宫中夜宴,灯火辉煌。
庭燎未赴宴,独坐坡地旁的石亭中。
月色如水,倾泻在青翠的菊苗上,泛起朦胧玉色。
微风拂过,带来草木清气。
心识澄明,映照内外。
坡地菊苗,西头病株复健;北境风沙,“玉韧”之名远播;京城宫宴,谢敬之奉旨还朝;手中茶罐,承载无声心意……看似各不相干,实则皆循同一法则:心念澄澈,知物性,察实情,定良策,行精准。
此法如同无形之水,可润草木,可安疆土,可通人心。
她想起谢母所言“万物同源”,想起自己悟得“心念播因结果”。
此刻更明了一层:掌握此法,如同握住了连通天地根本的钥匙。
此法非独用于菊,可用于万事万物。
如同水行地中,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滋养万物而不争。
她守菊苗,调水肥,护根本,是此法;谢敬之在北境,引雪水,育“玉韧”,安军民,亦是此法。
心法同源,故能相通。
远处宫乐隐约飘来。
庭燎心湖平静无波。
所求之力,不在宫阙荣光,而在心法通明处。
此法在手,可育一株菊,可安一方土,亦可……润物无声。
几日後,谢府侍女送来一个扁长的木匣。
“老夫人让奴婢送来。将军……将军收到娘子茶,甚喜。言北地苦寒,常饮此茶,喉间清润。此物……是将军让转交娘子的。”
木匣打开,里面没有书信,只有一截尺许长的青竹筒。
竹筒打磨光滑,两端封蜡。
拔开一端蜡封,一股清冽微苦的气息逸出——是晒干的玉韧菊花瓣!
瓣片厚实,色泽如玉青,断口处脉络清晰,带着北地风霜特有的凛冽气息。
竹筒外壁,刻着一行刚劲小字:“北境玉韧,性合风霜。竹筒储之,气韵长存。”
庭燎指尖拂过竹筒上冰凉的刻痕。
心口残玉温润。
他懂她的心意,亦以“玉韧”相报。
竹筒储菊,存其气韵,如同心法相通,存其精神。
她将竹筒收入怀中。
走到坡地边,看着月光下静默生长的菊苗。
心法如水,润泽万物。
育一株菊,安一方土,通一人心,皆在此清流之中。
天地根本,原在心法通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