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赵贞吉的困惑
赵贞吉用他的学说很早就预测出,法兰西国王亨利三世的王後来自于洛林家族,鉴于洛林家族嫡系没有合适的女性,这位未来王後很有可能是洛林家族的旁支。
这个预测在半年後得到证实。
可是他的学说却在朱厚烨身上折戟。
赵贞吉在自己的笔记上清楚地写下自己的困惑。
抛开表象看本质,很多内在的东西,东西方是相通的,比方说取天下以供一人。
华夏历朝历代的君主们,明君也好昏君暴君也罢,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巩固自己的统治。
欧罗巴也一样。哪怕欧罗巴各国宫廷对私生活的态度让赵贞吉极度厌恶也没少在笔记里口诛笔伐,但是欧罗巴君主们背後的目的跟华夏的君主们没什麽两样,无论是比武会还是城堡,抑或是情妇丶宗教信仰,其实都是彰显王权丶巩固王权的工具和手段。
可是朱厚烨的很多行为无法解释。
举个例子,遍布荷兰王国和他的直属领地上的每一个城镇的啓蒙学校。以大明和欧罗巴各国作为横向比较和参考,就可以很轻易地看出,以前欧罗巴各国的王族和贵族资助大学,主要是资助神学院,说是注重学问,不如说最初目的跟宗教信仰有关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大明官学基本只到县级,尤其是跟江南文风昌盛的地区,能进入官学学习的,至少是秀才。
这就是一个投资和回报的关系。
从神学院出来的学生很容易成为乡绅,属于平民阶层的天花板,他们从事律师丶会计师等职业,在方方面面为资助过他的贵族乃至王族提供服务,守护他们的恩主的财富和权力;在官学学习的秀才属于士绅群体,他们进一步深造通过考试就是举人,举人如果不继续科考,也可以进入官场成为大明基层官员,在这些人身上进行投资的商人也很容易获得各方面的回报,进而有可能完成改换门庭的华丽转身。
明代的商人活得有多憋屈,转换身份变成乡绅之後,好处又有多少都是可见的。
在大明,员外这个称呼来自于员外郎。向朝廷捐献一笔巨款,就能获得员外郎这个虚衔,哪怕不会读书丶哪怕不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能跻身士绅阶层。
这种投资和回报对比,都是看得见的。
问题是朱厚烨花费在这些啓蒙学校上的金钱是看得到的,可是他的回报在哪里呢?
这些啓蒙学校教会了荷兰的普罗大衆读丶写和计算的技能。但是并不能让民衆因此立马获得工作和收入。相反,因为荷兰普罗大衆都能读会写会算,荷兰变得更卷了。
荷兰就连码头工人都写得一手漂亮的花体字!
酒馆里的女招待,不少人账本做得甚至比贵族的管家还好!
可是这有用吗?
王室的回报在哪里?
朱厚烨的回报又在哪里?
这难道不是对财富的巨大浪费吗?
在这个年代,臣民对君主有着天然的义务,就是朱厚烨什麽都不做,只要他是国王,有些东西就是他应得的。这麽多的钱,就是丢进水里也能听到个响儿,可是花在这些地方,朱厚烨又能得到什麽呢?
赵贞吉不明白。
他可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什麽无欲无求的圣人。他只知道,每个人都会有内心的需求。
那麽朱厚烨的内心渴望着什麽呢?
赵贞吉对朱厚烨産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