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法的交锋
晨雾在落地窗上凝成细密的水珠,将窗外的日内瓦湖模糊成一片铅灰色的梦境。
林衔月站在量子签名台前,电子笔的尖端悬停在感应区上方三毫米处——
这个距离足够传感器捕捉她指尖的生物电流,却不会留下任何实质性的接触痕迹。
就像当年沈栖迟发明的磁粉显影装置,能隔着纸张读取她钢笔划过时的微弱磁场。
签名台的金属边缘泛着冷光,倒映出她今日特意佩戴的星轨胸针——
那是用北辰资本首颗实验卫星的合金残片打造的,表面蚀刻着天秤座β星的运行轨迹。
胸针的尖端随着她的呼吸微微颤动,在电子屏上投下细小的阴影,恰好覆盖在《算法伦理公约》第37条的附加款项上:
"所有情感权重参数必须保留人工覆核权限"
——这行字体的蓝色高亮,与她高二那年被教导主任没收的作文里,用孔雀蓝墨水标注的段落如出一辙。
"需要见证人吗?"
沈栖迟的声音裹挟着晨起的沙哑,从她左後方传来。
林衔月没有回头,但馀光瞥见他西装内袋露出的钢笔——
高一那年她送的生日礼物,笔夹上的北斗七星图案已经被磨得发亮。
金属表面布满细小的划痕,像极了当年他们在物理实验室摔碎的那块棱镜的裂痕。
电子屏突然闪烁,弹出生物识别确认界面。
林衔月看见自己的虹膜倒影在屏幕上,瞳孔周围那圈浅褐色的星斑(高二那年夏令营被紫外线灼伤留下的)正被激光扫描。
与此同时,沈栖迟的智能手表发出轻微震动,表盘上跳动的β符号突然变成红色——
这是ech内部最高权限提示,意味着有密钥正在被激活。
"你知道这份公约的核心框架。。。"
沈栖迟向前半步,左手无名指上那个圆形的戒痕(高三实验室事故时被高温线圈烫出的)在晨光中泛着浅粉色,"其实源自你高三那篇被撕毁的《论算法正义》。"
他的指尖划过电子屏边缘,唤醒隐藏的历史版本记录。
全息投影在空中展开泛黄的作文扫描件——
纸张边缘还留着当年教导主任撕毁时的锯齿状裂痕,而文末被红笔圈出的段落正在脉冲式发光:
"当法律成为算法,人类最後的堡垒将是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不应当'。"
——批注日期显示这是2021年3月15日,沈栖迟物理竞赛前夜。
林衔月记得那晚他翻墙进学校,把这篇被没收的作文残页塞回了她的课桌,夹在她的《刑法学讲义》第37页。
晨雾突然被阳光刺穿。
一道锐利的光束透过玻璃幕墙,正好照在签名区的量子加密模块上。
林衔月看见自己的电子笔尖在强光下投射出奇特的阴影——
不是普通的圆点,而是精确的β符号轮廓。
这支笔的内置芯片,竟然采用的是ech去年公开的量子蚀刻技术。
"你改装了我的笔。"
"只是还原了它本来的功能。"
沈栖迟从公文包取出一个磁粉盒,盒盖上用褪色的油性笔写着"2020。9。1"。
"记得吗?高一开学第一天,这支笔的笔芯里装的是磁性墨水。"
林衔月终于签下名字。
电子屏上的墨迹并非均匀扩散,而是呈现出磁感线般的弧状分布——
就像当年沈栖迟用铁粉在她物理错题本上演示的磁场模型。
签名完成的瞬间,全息投影自动生成双星系统模型:代表法律与算法的两个光点开始环绕运行,轨道参数显示在底部:
Δβ=0。03角秒
这个数值让林衔月呼吸一滞。
正是当年沈栖迟在物理竞赛草稿上计算的天秤座β星轨道修正值,也是她後来在《黑箱问责法案》里设定的最大允许误差。
沈栖迟突然伸手按下签名台侧面的隐藏按键。
金属面板滑开,露出内置的微型投影仪——
画面里是高一(3)班的监控录像,16岁的林衔月正在课桌下偷偷传纸条。
而年轻的沈栖迟用磁性墨水在纸条背面画了β符号的草图。
"你当年问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