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后,一份由御史台、雍州府及各州县联名奏报的文书,被中书省精心整理后,呈送到了两仪殿的御案之上。
文书之上,再无冰冷的数字和空洞的奏对,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用文字描绘出的、近乎沸腾的民间图景:
百姓如何从最初的死寂怀疑到试探,再到那第一声破开坚冰的狂喜嘶吼;
官仓前如何从门可罗雀到排起长龙,蜿蜒数里;
田间地头,男女老幼如何顶着寒风,跪地掘卵,如同耕耘希望;
以及那一声声自肺腑、响彻乡野的“陛下万岁!”和“谢圣人活命之恩!”。
李世民屏息凝神,一页页仔细翻阅。
他仿佛能透过这绢纸墨字,看到那汉子接过粮食时颤抖的双手,听到那老者磕头时额骨触碰冻土的闷响,感受到那万千黎庶心中冰封的绝望被一股前所未有的暖流轰然冲垮。
他放下文书,良久不语。
殿内烛火噼啪,映照着他深邃的眼眸,其中情绪翻涌,有欣慰,有沉重,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震动。
侍立在侧的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房玄龄上前一步,含笑拱手:“陛下,民心如此,实乃国家之幸。关中蝗患,必可荡涤一空矣!”
李世民缓缓抬起头,目光似乎穿透了殿宇的穹顶,望向了那片他为之宵衣旰食的万里山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玄龄,克明,你们看,这奏报之上,字字句句,哪里是虫卵,哪里是粟米?这分明是民心!是天下之水!”
他站起身,走到殿门之前,负手望向庭院中覆盖着残雪的景象,仿佛看到了关中平原上那万民劳作的浩大场面。
“昔日,魏征常与朕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朕常深以为然,然直至今日,朕方觉触碰到这‘水’之温度与力量!”
他倏然转身,目光灼灼,扫过每一位大臣。
“这‘水’,平日无声,默默承托,似是可任意取用。”
“然其一旦感知到君父之诚,感受到切肤之恩,其所爆出的磅礴之力,可移山,可填海,可涤荡一切妖孽灾祸!这岂是任何强权兵戈所能驱策?”
他的语气变得无比凝重,带着一种近乎于敬畏的感悟:
“然,反之亦然!”
“若我等高居庙堂,视民如草芥,征敛无度,令其饥寒交迫,怨声载道。则这承托之‘水’,顷刻间便可化为滔天巨浪,怒涛狂澜,足以将这万丈楼船拍击得粉身碎骨!”
“今日,朕以区区仓粟,换得民心踊跃,蝗患可除。”
“他日,若朕与诸公行事有违天道民心,今日这山呼‘万岁’之声,来日未必不会变成‘伐无道’之怒吼!”
“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八字,非是书生空论,实乃字字千钧,是悬于你我君臣头顶,永不消散的惊雷!”
李世民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带着一种令人警醒的力量。
众臣皆肃然垂,心中波澜起伏。
皇帝这番话,并非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是从中看到了更深邃、更严峻的治国至理。
“传朕旨意,”李世民的声音恢复了帝王的决断,“令各州县,不得因百姓踊跃而有丝毫懈怠,兑付务必公允,监督更需严密!朕要这‘载舟’之水,长流不息!”
“臣等遵旨!”
两仪殿内的空气,因天子深刻而清醒的领悟,变得愈庄严肃穆。
那来自关中乡野的感恩呼声,此刻已化作了帝国中枢最沉甸甸的执政箴言。
喜欢快穿之带着直播间去古代请大家收藏:dududu快穿之带着直播间去古代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