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
征讨朔方的将士们凯旋,
李靖献俘太庙。
梁师都的首级,悬于长安城阙。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太上皇搬进了大安宫。
大唐天子李世民,也正式入主太极宫,住进了甘露殿中。
常朝,
也正式回到太极殿召开。
坐在太极殿御座上,皇帝面色潮红。
在东宫登基称帝百余日,终究是少了点什么,只有坐在了太极殿上,才真正圆满。
“永康县公李靖,以功进封代国公,加真封二百户,通前共六百户,赐物六百段,及青海骢两匹,银瓶一对!”
“检校凉州都督,兼太子左卫率!”
黑色幞头下露出的花白两鬓,满是沧桑的脸上,也难掩激动。
犹记得,当年十来岁少年郎,与舅父韩擒虎讨论军事,得开国名帅的舅舅称赞将来必为名将。
后来刚出仕,便得到权相杨素称赞,说将来能坐到他的位置。
可后来却蹉跎几十年,一转眼五十多。
谁能料到,
大器晚成,这几年随李孝恭平定东南,安抚岭南,如今也终于独当一面,率师讨平了这天下最后一路反王。
在这头发都白了的年纪,晋爵国公,实封六百户,检校凉州都督,内定为明年伐吐谷浑主帅。
说大器晚成也好,说时来运转也罢,
多年准备也算是一展所长,
李靖目光看向卫王李逸,自己如今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帮助。
他心里记着那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诏令宣读完,
李靖谢恩。
通事舍人又拿出几道诏书宣读。
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代郡王李逸,改封为卫郡王。
赵郡王李孝恭改封为河间郡王,迁观州刺史。
燕郡王李艺改封为离石郡王,迁石州刺史。
皇六弟赵王李元景改封荆王,授雍州牧、右骁卫大将军,遥领安州大都督。
皇七弟鲁王李元昌改封汉王,遥领梁州都督。
三皇子汉王李恪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
四皇子卫王李泰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督常、海、润、楚等十六州诸军事,又兼越州都督,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
追封皇次子李宽为楚王,赠凉州总管、司徒,以宗室济南公李世都子李灵龟嗣。
以宗室赠西平王李琼之子李保定为卫怀王李玄霸嗣。
连串的诏令,让人眼花缭乱。
涉及八王。
李逸代郡王改为卫郡王,换了个爵号,但仍还是宰相,其地位不变。
而李艺和李孝恭,也改了封号,从一个字的郡王改成了两个字郡王,加上一个迁河北观州刺史,一个迁河东石州刺史,都远离关中核心,可以说是贬降。
尤其是对李艺来说,原本是割据一方的藩镇枭雄,入朝后拜大将军、出镇为总管,可新皇上位后召还朝中,一直闲坐。
这次改封为离石郡王,那可是稽胡为主的偏僻之地,李艺还去那当刺史,是再明显不过的贬降。
李孝恭也是一贬再贬,之前贬晋州刺史,现在贬到河北去了。
当初李孝恭与李靖组合,也曾横扫东南半壁江山,如今李靖加官晋爵,李孝恭却是一贬再贬。
反倒是两位皇弟和两位皇子的改封爵位和授官,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
不论是皇六弟李元景授雍州牧领安州大都督,还是李泰一人兼领东南两都督,都督二十余州诸军事,
大家都清楚,这不过只是遥领,一个虚名而已。
李元景也不过六岁,而李泰才三岁多。
这四个亲王,官再大也都是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