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 > 第10章(第1页)

第10章(第1页)

"公子扶稣,德才兼备,今大秦起兵六十五万,顺应天命,护佑黎民,安定天下。特命公子扶稣为三军统帅,执掌兵权,诸将须谨遵其令,见扶稣如见寡人!"

"王上圣明!大秦必胜!"

朝议散去,百官步出恢弘的咸阳宫。立于高阶之上,人影渺小如蚁,更显得宫阙巍峨壮丽。

"廷尉今日真是妙计啊。"丞相王绾踱步而来。

"丞相过誉了,下官不过是体察君心而已。"

"若这体察君心四字这般容易,天下也不止一个李斯了。"王绾笑道。

"丞相所言极是。"

正说着,两位老将军走近。

"老夫谢过廷尉今日相助。"

"岂敢受谢。老将军乃国之栋梁,李斯能与之同朝为官,实乃幸事。"

"哈哈,文臣之中,李斯确有才干,蒙武佩服!"

寒暄片刻,众臣相继离去。李斯回望那巍峨宫阙,神色复杂。

"廷尉胆子不小。"

"国尉大人莫不是又被下官捷足先登?"李斯笑意盈盈。

"举荐公子为帅,满朝怕也唯有你敢直言。"尉缭踱至身侧,"这般揣测圣意"

"即便我不说,自会有人说,比如国尉大人。"

"呵,廷尉高看我了。猜错圣意,轻则斥责,重则头颅不保啊!"

李斯与尉缭,皆为秦王亲信重臣,彼此惺惺相惜。

"蒙恬、王贲、李信、杨端和、内史腾,哪个不是当世名将?这般阵容,恕我粗鄙,就算再添头猪,也是所向无敌。"

"哈哈哈!好个粗鄙之言!不过确是如此!"尉缭大笑着离去。

为官之道,深有学问。如今大秦六十五万大军东征高唐,胜负已非悬念,而是这份不世之功,何人敢受?

纵使领此殊荣,恐怕也难善终。功高震主,终成大患。

唯有公子扶稣,方是最佳人选。

【五将齐聚,天下莫敌。高唐之战胜负已定。

然如何取胜,关键全系于公子扶稣一身。机遇已至,是绽放异彩还是无奇,全在此战。

"咚——咚——"

雄浑战鼓自咸阳响起,继而苍凉号角声传遍城池。

数十载灭国烽烟中,秦国的铁骑甚少自咸阳启程,但咸阳城的子民早已熟稔这出征的号角——在这片土地上,每个黔都是战士。

五万玄甲将士踏着整齐步伐穿过咸阳街道,道路两侧挤满了送行的百姓。有个总角小儿拽着母亲衣袂,乌溜溜的眼珠里跳动着兴奋的火苗:"阿母,又要打仗了么?"

"这是最后一战了。"妇人轻抚孩子顶,"待王师凯旋,九州便再无需兵戈相见。"

"为何?"

"因为从今往后,四海之内皆是大秦疆土,六国百姓都是我们的手足兄弟。"

"那我也要披甲!"孩童挺起胸膛。

"等你长得比戈戟还高时"母亲话音未落,稚嫩的呐喊已穿透人群:"大秦!一统!"

路过的军士向孩童颔致意。城楼上的观者不禁眼眶热——这个昔日被视作西陲蛮邦的国度,如今正要完成历代先君梦寐以求的伟业。那些跪伏在阁楼里的臣子们看见素衣男子突然起身,慌忙要随行却被制止。

男子穿过熙攘人群,在孩童面前蹲下:"小君子可知为何要助大秦平定天下?"

"大叔说甚怪话!"孩童瞪圆眼睛,"我大秦男儿生来就该开疆拓土。祖父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道理,偏生他们都说这仗要打完了"孩子忽然沮丧地踢着尘土,"等我长大,都没敌人可打了呢。"

风掠过城头猎猎作响,玄色王旗在朝阳下翻卷如龙。孩童突然指着城楼喊:"大叔快看!旗子飘起来了!"

"是啊"男子仰望着迎风舒展的旌旗,"大秦的东风,来了。"

是日,咸阳精锐与蒙恬部会师函谷,南阳十万大军在内史腾统率下直扑高唐北境。两路秦军如出鞘利刃,寒光映彻中原大地。

高唐坐落于齐国边陲,因长期驻军防御三晋侵扰,逐渐展为军事要塞。经数代齐王苦心经营,这座城池已化作铜墙铁壁般的堡垒。

自大秦吞并三晋后,高唐便成为直面秦国的第一道屏障。齐王建未雨绸缪,早早调遣三十万精锐驻守此地。历史证明这番部署确有先见之明——不久后,秦将蒙恬果然率领三十万铁骑兵临城下。

这座要塞关系齐国存亡。一旦失守,整个齐国便如砧板鱼肉,再无反抗之力。然而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在此顿足三月,竟寸步难进,最终不得不请求增援。

秦王采纳李斯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王贲率军东出函谷时,慌乱的齐王立即听信丞相后胜谏言,向高唐增兵二十万。岂料这支秦军突然转道北上,直取燕国故地。待齐王稍松心神,王贲大军已如神兵天降,兵锋直指临淄。

此时临淄守军空虚,齐王仓皇出逃至高唐,却现这里才是真正的人间炼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攻城!"

"齐!"

遮天蔽日的箭矢呼啸而来,守军瑟缩在城垛后不敢露头。但当秦军扑至城下时,他们又不得不冒险迎战。数月来,这些齐军士卒日日活在恐惧中——秦军的强弩射程远守军弓箭,但凡登上城头便生死难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