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 > 第42章(第1页)

第42章(第1页)

"如果说尊崇儒家是怀柔之策,那么以法治国就是悬在仁政头上的利剑。既要安抚,又要威慑,恩威并施。"

"嗯。"秦王沉思片刻。

"有理。那么关于秦律的编撰,你可有人选推荐?"

"儿臣建议由廷尉李斯主持。他定能胜任此重任!"

"李斯?"

扶稣郑重地点头。他如此自信,是因为原本就是李斯主持制定了秦律,让他继续负责,不过是回归正轨罢了。

只不过,现在的秦律不再仅代表李斯一人的主张。融合墨家思想,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切实造福百姓,符合国家利益的,才是真正的大秦律法!

"第二点说得不错,继续。"

"其三,当属道家。如今天下初定,民不聊生。儿臣建议采取道家黄老学说,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轻徭薄赋,改善民生,藏富于民!施政上推行仁政,必能赢得民心。百姓安居乐业,大秦自然基业长青!"

秦王笑着问道:"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仁政?"

"轻徭薄赋?"

"这些固然是仁政,但儿臣以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土地。"

"土地?"秦王露出惊讶之色。他没想到儿子的见解竟如此独到。

不仅精通儒、法、墨、道四家学说,如今对土地改革也有独到见解?

“父王,儿臣以为,疆土乃国之根本。如今大秦统一,必当重新分配土地,使黎民百姓皆有田可耕!”

“理应如此!”

“此策虽善,却暗藏隐患!土地归于庶民,一旦遭遇灾祸,百姓迫于生计,只能变卖田产以求活命。虽解一时之急,却陷入长久困顿!”

“田产尽失,百姓沦为佃农,土地渐被豪强兼并。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寸土立足!”

“待天下良田尽归世家之手,百姓困苦无依。若遇灾年,饥民流离失所,终将汇聚成势。若被有心之人利用,天下烽烟四起,乱世便不可免!”

扶稣言罢,秦王陷入深思。

扶稣胸有成竹,此乃后世所总结的王朝兴衰之理。千百年来,朝代更迭,皆因土地兼并之祸。

王朝末年,土地尽归豪强,百姓无田可种,走投无路之下,唯有揭竿而起。此乃地主阶层的顽疾,近乎无解。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难道分田于民,亦有弊端?”秦王心生疑虑,同时亦对扶稣另眼相看。未曾想此子眼光如此长远,竟能预见百年之后的情形。

加之先前献策,儒、法、墨、道诸家之学信手拈来,更提出新儒术之论,令秦王耳目一新。

尤其这新儒术,对大秦霸业大有裨益。秦王正忧如何处置那群顽固儒生,此法既能收服儒生之心,又可助大秦昌盛。

然土地之患,确为棘手难题。

“稣儿,既然你已洞察此局,想来已有对策?”

“儿臣确有所思。”

“道来!”

……

“土地之制,历来为治国要。昔年周武商,重分田划地,推行井田制。王畿千里为王室之田,余者分封诸侯,层层下授。”

“然此田皆为士大夫所有,奴隶与百姓唯有耕作公田之份。”

“寡人知晓。待私田渐盛,井田反成虚设。周制已不合时宜,寡将天下田产分授百姓,确立私田之制,使耕者有其田!”

“父王,如此一来,岂非又陷土地兼并之困?”

扶稣紧锁眉头。

“不错!兼并之事确实避无可避,既然你提到此事,那便说说你的对策!”

“父王,儿臣认为土地兼并的根本在于土地私有,百姓可以随意处置自己的田地!”

“照你的意思,土地私有反而有错?”

“正是如此!”

“儿臣以为,土地不应归私人所有,而应归于大秦国库,天下田地皆由朝廷统一丈量、登记造册!百姓虽可耕作,但土地仍归国家所有,百姓只有耕种的权力,却无权买卖。如此一来,兼并之患自然根除!”

扶稣眼中闪过兴奋之色。

土地兼并自古便是王朝顽疾,从未有人能真正解决。可在两千年后,一位伟人将此困局——正是将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百姓能耕种,却无权买卖,此法已被证实有效!若大秦施行,土地之患必将迎刃而解!

扶稣颇为自得,如此良策,父王定会赞赏有加!

谁知秦王听完,只是微微勾起嘴角:“你的意思,简而言之,土地归大秦,百姓可种不可占,是吧?再简单些,这些土地不是私人的,而是朝廷的!”

“父王明鉴!”

“此法若成,必可保大秦万世基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