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田于民,实则以土地为羁縻。百姓既得生计依托,自然不愿轻离故土,流民之患便可消除。”
“况且大秦军威正盛——军队乃国之柱石,而农耕恰是强军之本。广积粮穑,既资军需,又固兵源,此乃重农之大利。”
“当与民休养,轻减税赋。察民心所向,以定国策。分田授地之际,正可借新儒学树道德纲常,彰大秦仁德之名。”
“对奸恶者施以重典,赏罚分明,刑德并举。百姓知何事当为,何事不可为,方能明理向善。”
“重农安民,使耕者有其田。严惩不法,则宵小敛迹。天下太平,盛世可期。”
“从此苍生再不受战火荼毒——此乃大秦一统伟业最普惠于万民之功!既怀柔之策于国有利,不妨先行两年。”
……
“王者霸业,当与万民同享其利。百姓受田亩之恩,必感念大秦德泽。这太平盛世,正始于天下一统!”
“大秦盛世,自统一而始!”群臣齐声应和。
秦王振袖道:“如今天下归一,寡人博采百家之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望诸卿自省治国之策——有益者当勉,无益者宜改。”
“百家共存于御书院,孰为天下正道?空谈争辩无益,能福泽苍生者,方为至理!”
“贤才或显于当世,或隐于草野。值此盛世,岂可令明珠蒙尘?寡人今效先王遗风,颁求贤令于四海——”
“无论出身何派,但凡有经世之才,寡人必以厚禄待之!道家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诸君当审己之能,济世安民,方不负平生所学!”
突然殿中响起清朗之声:“许慎!”
“臣在!”青衫文士应声出列。
好的,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你以农家学说打动了寡人,寡人决定采用农家三条作为大秦治国根本!今后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充盈国库。许慎,即日起你担任治粟内史,主管农事粮草!"
"治粟内史?"许慎难以置信地睁大眼睛。
殿中群臣同样愕然。区区一番论述,竟让这位农家学者一跃成为位列九卿的重臣!这机遇来得实在突然。
"臣叩谢王恩!农家钻研农事多年,苦于无处施展,今日得遇明主,臣定当竭尽全力!"
"免礼。农事离不开水利,寡人再为你指派一位能人。郑国听令!朕设立水利司由你执掌,辅佐治粟内史兴修水利。你二人可直接面见寡人,大秦农事新气象。"
"臣等必不负王命!"
看着这两人获此殊荣,不少官员暗自艳羡。特别是想到许慎原先不过是个种田人,如今却平步青云。虽说陈驰因灭齐之功升任御史尚可理解,但许慎仅凭一次谏言就位列九卿,实在令人瞠目。
这些地方官员不禁感慨:真才实学终会光,但更需要明主赏识。而扶稣公子显然早已洞悉农家学说,特意举荐了这位名叫许慎的农家学者。
扶稣最终将农家核心理论交予真正的农家,倘若许慎毫无准备,即便机会摆在面前,也无法把握。
由此可见,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之人,这一道理亘古不变。
许慎以一介布衣之身,凭借自身才学打动秦王,自此平步青云,成为世人钦羡的对象。
秦王审视许慎,略一颔。他重用许慎,不仅因其才华,更有深意。
天下之大,隐士能人何其多?若能将他们尽数招揽,为大秦效力,大秦方能真正傲视寰宇,人才辈出。
提拔许慎,正是向天下才子传递讯息:但凡有才,能利天下,能说服寡人,寡人便赐你平台,厚禄,青史留名,皆非虚言!
许慎之事,彰显秦王求贤若渴之心,亦向天下昭示:贤才必得重用。
与此同时,秦王亦借此展现威权。推行郡县制后,地方官员任免皆由秦王一人定夺。如今秦王嬴政亲口擢升许慎为治粟内史,更明示一点——
平衡可存,但天下官员生死荣辱,仅系于秦王一念之间。此乃嬴政独步天下的权柄!
“许慎,莫负寡人期望,退下吧!”秦王挥袖道。
许慎与郑国躬身行礼,退回文臣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