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 > 第74章(第3页)

第74章(第3页)

"王上,此事臣原本不欲进谏,但观王上近来施政方略,臣以为还是非说不可。既然王上决定与民休养,重视农桑,让百姓休养生息两三年,不妨将仁政做得更彻底些,如此必能使天下黔更深切感念王上恩德,体悟大秦仁爱之心!"

"哦?详细说来。"

"臣斗胆建议,可在王上登基大典当日颁布大赦令。那些因小过获罪的囚徒,不如免除刑罚放归乡里。皆因秦法过于严苛,百姓举手投足间稍有不慎便会触犯律条,以致受刑者数不胜数!"

"丞相可知,此令若下,恐会动摇秦法根基?"

"王上明鉴,新帝登基原就该普天同庆。天子威仪本就在秦法之上,此乃天经地义。更何况登基大典仅此一回,若能在此时广施恩泽,百姓沐浴皇恩,谁不心悦诚服?此策实为收揽民心之上选啊!"

"天子恩诏既下,万民自然归心,更与王上现行治国方略相得益彰。"王绾继续进言。

扶稣听罢暗自思忖,这登基大赦倒确实是历代新朝收取民心的惯例。以大秦现状而言,此策确有可行之处——赦免轻罪犯人既能充实农耕劳力,又可赢得民心。待儒家再借机宣扬一番,好处不言自明。

更深层看,大赦天下彰显的是儒家仁政理念。一旦施行,等于向天下士子释放明确信号:法家式微,儒家得势。这对那场悬而未决的儒法之争,无疑是给儒家又添了枚重要砝码。

虽然父王表面上对两家之争不置可否,新设的掌学大夫与御书院看似中立。但法家势力仍盘踞朝堂要职,显然父王尚无彻底更替之意,不过是为儒家创造些制衡力量罢了。最令人玩味的是两位丞相——他们既非法家亦非儒家,代表的是老秦世族的利益。今日竟会主动提出这般建议,着实令扶稣吃惊。

殊不知,能坐上丞相之位者,哪个不是审时度势的高手?身处权力漩涡中心,若没有这份

眼力与手腕,又如何能屹立不倒。

"父王,儿臣认为丞相所言极是。既然父王即将在一月后登基称帝,颁布大赦令未尝不可。此举既能彰显父王仁德,又对大秦江山社稷大有裨益。"

"臣附议此议。"陈驰立即表态。作为扶稣的坚定支持者,他向来唯公子马是瞻。

"王上,此计可行。"许慎进言道。

"王上,臣附议。"隗状随之附和。

"老臣以为,大赦天下若能配合青铜碑之事,必将宣扬大秦忠义仁爱之风,益处不可估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转眼间,两位丞相、御史中丞、治粟内史,连同军械司的公输落纷纷表态,这番阵仗着实引人注目。殿中群臣见连公输落都开口了,连忙随风附和。

"此乃彰显仁德、取信于民之上策,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

秦王高台之上,暗自思量。此计确实对己身与大秦有利,但若施行,法家势力势必再遭削弱。一个无力抗衡儒家的法家,绝非秦王所愿见到的局面。

"廷尉以为如何?"

眼见群情汹涌,秦王索性将难题抛给李斯决断。

"回王上,赦有赦之利,不赦有不赦之理。赦与不赦,还请王上圣裁。"李斯无奈回应。

秦王闻言轻笑。既然你李斯不愿违逆众议,寡人自然也乐得顺水推舟。

"众位爱卿既都主张大赦,寡人细思之下,此举确能扬名得众,利大于弊。廷尉,此事便交由你全权处理。记住,赦免须有标准,何人可赦,何人不可赦,务必要拿出明确章程。"

"臣谨遵王命。"

秦王略一颔,阶下立刻响起此起彼伏的称颂声。

"王上圣明!"

"王上圣明!"

"众卿且住。国事当循序渐进,今日所议已近尾声。诸位可还有未尽之言?须知日后想要在如此规模的朝会上进言,机会怕是不多了。"

群臣相顾无言。此次朝会已将军政要务、民生大计、行政改革、思想教化等要事尽数议定,对策详实,堪称圆满。接下来只需各司其职即可。

喜欢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请大家收藏:dududu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