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 > 第76章(第2页)

第76章(第2页)

“不错,君王确有至威。可若有人不将你的威权放在眼里,甚至不肯为你效力,这威权还有何用?”

“为君之务,便是御人。而御人之要,正在于平衡。若朝中有臣子办事得力,处处受赏,引得百官逢迎,他算不算独揽大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能有此权势,根源在君王。可当他尝过万人之上的滋味,又岂甘久居人下?这便是恩宠太过,终成祸患。”

届时自有人主动替你冲锋陷阵!

权谋之术说到底不过是利益交换。寡人赐予群臣权柄,他们为寡人效力。给得太多,恐有尾大不掉之患;给得太少,又难成大事!

如何以微薄赏赐便让臣子尽心效忠,这方显真章!”

"以微利使臣子死心塌地效力,确是一门大学问!

之道在于朝中派系不可单一。唯有派系林立,方生嫌隙;唯有嫌隙,方起争端!

如此,当君王抛出些许利益,众人必趋之若鹜。以小利谋大事,于君王而言稳赚不赔,何乐不为?

或许你会质疑:区区小利,岂值得朝臣相争?此言不差。然既入庙堂这名利场,便难保清白之身。

若有人不屑这点蝇头小利,无妨。你不取,自有他人取;你不为,自有他人为。待他日这些人借此凌驾于你之上,方知权力之毒令人疯魔!

明白此理,朝臣岂能不争?他们争得头破血流,最终获益者仍是君王!"

扶稣闻言暗惊:此非内卷乎?

果然翻来覆去,终是那庞然巨物坐收渔利。众生不过是在这漩涡中身不由己,却寻不得抽身之由。

稍一松懈便可能被赶。尤以古时为甚——此乃权力之争,更是性命之争。一旦失势,恐有灭门之祸。故而群臣只得竭忠尽智,为君王奔走效命!

平衡之道若用得巧妙,实乃世间最厉害的驾驭之术!

"寡人说了这许多,你可明白其中深意?可知错在何处?"秦王再度问。

"儿臣明白,是儿臣操之过急,打破了既有平衡!"

"善!一点就透,还算可造之材。正是如此,你破坏了原有平衡。法家独大之时,你想用儒家制衡,本无不妥;提升儒家地位,亦无不是。

但你可曾想过,为何法家能长期独霸朝堂而无人制衡?"

"这儿臣未曾深思。只因法家势力盘根错节,儿臣今日若不以新儒学破局,恐愈演愈烈。这岂非违背父王方才所说的制衡之道?"扶稣仍感困惑。

"能见及此尚属难得。寡人说过,天地万物皆讲求平衡。法家能独大如许之久,必有制衡之力。而那制衡者,正是天下士族与贵族!"

那些世家豪族在各地权势滔天,寡人若要压制他们,必须借助法家之术。以严法震慑四方,削其权柄,方能实现寡人之志。

法家之法度与术数,恰如其分地挥着统御天下的效用。天下一统,实则是贵族世家与寡人之间的微妙制衡。而法家自身,亦深陷其中无法挣脱,终究被寡人牢牢掌控。这便是寡人容许法家独大的缘由——以法家制衡天下。

若无更佳之策,这般制衡将延续下去,法家亦将长期独揽朝纲。寡人深知此乃霸道,而非王道,虽能威服四海,却难收民心,弊端甚重。然在无上策之前,法家之术仍是最有效的治世之道。

如今儒家所倡之新儒学,却打破了这般局面。以王道替霸道,既可安定天下,亦能赢取民心,使万民归顺。外儒内法之术,乃全新的制衡之道,其温和之处令人心悦诚服,却使百姓更为彻底地臣服。因此,寡人擢拔儒家,令新儒学得以与法家抗衡,甚至压制法家。

但并非此时。当今天下,温和之术需存,强硬手腕亦不可缺,尤以大秦之现况为甚。儒法孰主孰次?你我父子心中已有定论,却不可明言。

若过早确立儒家为主,法家必生怨怼。倘若寒了其心,他们岂会尽心效力于大秦?而大秦尚不可弃法家之术。予儒家希望,予法家警示,使二者相争。

争则变,变则天下易,潜移默化间,天下终将永属大秦!治国之道,尽在其中。

扶稣听罢,久久无言。此等权谋之术,皆以利益与利用为根本。何谓大道?何谓至理?不过是治理天下的工具罢了。如父王所言,一切皆为使天下唯大秦所有。

“吾儿,寡人知你深沐儒家之风,却望你莫囿于此。你须放眼天下,以大秦之格局审视诸子百家。各家之术,本无对错,唯在效用之别。今日用法家以慑天下,明日用儒家以收民心,他日用农家道家以使民生安定。诸般手段,皆为达成目的。扶稣,你可明白?”

扶稣默然良久。此番言论,令其深受震动。此乃权谋之术,亦为驭下之道。直至今日,他才恍悟,自己原先所思,何其狭隘。

君王之道,不讲情面,只论利害。有用者用之,无用者弃之,唯有掌控平衡,方能真正随心所欲!

扶稣挺直腰背,目光炯炯:"儿臣谨记父王教诲!"

秦王深深凝视着自己的长子,缓缓颔。

"既已知晓,平身吧。"

回到御座,秦王正色道:"既然你说已明白,那寡人倒要听你说说,究竟错在何处?"

扶稣再次行礼:"回父王,经父王点拨,儿臣才幡然醒悟。儿臣操之过急,险些坏了大事。

儿臣为抬高儒家地位,怂恿陈驰与李斯相争。父王出面调停,正是要维持儒法两家的制衡局面。

再者,父王任命伏生为掌学大夫,又提拔陈驰为御史中丞,让儒家在朝堂有了与法家抗衡之力。

最后设立大秦御书院,表面上是扶持儒家主导,实则仍是要让诸子百家相互制衡,为我大秦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而儿臣却提议在各郡县广设官学,此举必将打破现有的平衡格局!"

说到此处,扶稣暗自感慨:治国之道果然深不可测,简简单单一句话,竟暗藏如此玄机。但有些道理,终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哈哈哈!"秦王抚掌大笑,"确实长进了!正是你这个提议,才让寡人当时不得不当众斥责于你。

至于你儒家,何止是用来制衡法家?你们的有教无类之说,不正可用于教化万民吗?

既然咸阳有了御书院,地方上自然也该有官学。但这番话,既不能出自寡人之口,更不能由你来说!

为何?

御书院设在都城,百官只当是个寻常衙门。可若在各郡县广设官学,那些地方豪强该作何想?

喜欢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请大家收藏:dududu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