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 第35章 35 天潢贵胄宁有种乎(第3页)

第35章 35 天潢贵胄宁有种乎(第3页)

“西凉马军,如此雄壮。”皇甫嵩并未多疑,见到军容後由衷地说。

谢乔义正言辞地回应:“谢某定当全力以赴,剿灭逆贼。”

黄巾起义在某种程度上有其正义的一面。但谢乔目前的身份,在这个位置上,政治立场很重要,屁股要坐对地方。

三百西凉铁骑汇入皇甫嵩的大军,共计两万馀人马,浩浩荡荡,一齐过虎牢关,渡汜水,驰往豫州地界。

出虎牢关,便是豫州的颍川郡。作为中原大郡的颍川,共辖十七县,郡治在阳翟城,此时半数县已陷落于黄巾之手。

整个豫州地界的黄巾由渠帅波才指挥,号称十万之衆。而皇甫嵩部与朱儁部总计只有四万馀,光从人数上看就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更不要说士气了。大乱伊始,黄巾攻势凶猛,人多势衆,更有信仰的支撑,毕竟“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喊得响亮,鼓舞人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他们打了鸡血似的不要命。就像系统用上海五套房诱惑她,她也抛头颅洒热血地去干了。

所以面对势头正盛的黄巾,朝廷军前期是讨不到便宜的,就像史书记载的一样,皇甫嵩丶朱儁两部首战不利,将被迫转入长社县城防守。

谢乔麾下只有三百人,对整体的战局影响不大。她虽是汉朝官员,却有私心,不想太损耗掉自己的士兵,毕竟募兵训练不易。是以,当下她不会傻到去做什麽力挽狂澜的事情,只是低调随从,伺机寻找机会。

出虎牢关的第二日,天色已晚,皇甫嵩下令安营扎寨。

火炬如林,左中郎将皇甫嵩稳坐中军帐,各参军丶军司马丶各部校尉丶义军首脑分列左右。军情舆图铺在案前,皇甫嵩已经定好了下一步进攻的目标,颍水边上的阳城。

斥候呈上军报,阳城虽城郭残破,但城中约有两万馀黄巾,夺去城中府兵武器,据城而守,势头正盛。

“再探再报。”皇甫嵩冷静地命令。

斥候一拜,领命去了。

他擡起目光,看向两侧的谋士武将,“诸位有何高见?”

“依末将看来,阳城黄巾贼寇,不过一群乌合之衆,不堪一击,末将愿领本部铁骑为先锋,冲入城中为将军开道。”越骑校尉于巽站出来请缨。

谢乔站在他对面这一侧,目光自然而然落在了他身上。看起来年轻,二十多不到三十岁,一身的傲气。从装束上来判断,大概是京师的宿卫,天子的亲兵,所以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些起于微末之间的草寇。

皇甫嵩往下压了压手,“于校尉,切莫莽撞轻敌。”

俄顷,又有斥候回报,除了阳城的两万黄巾外,北部阳城山丶颍水西南岸丶阳城东面还有三处黄巾的营寨,各有数千人马。四地相去不远,互为掎角之势,一处被围,其馀三处必能支援。

若是贸然围攻阳城,另外三处黄巾将从三个方向赶到,将朝廷军围困于阳城外丶颍水北岸。

中军帐内,纷纷议论起来,争执不下,你有道理,我比你更有道理,一时没有定论。

皇甫嵩捋着长髯,冷静沉思片刻,脑海里有了主意。

“列位,”他站起来,声音沉稳有力,中军帐瞬间安静了下来,“我有一计,诸位看看如何。”

他指着舆图,“四地互为犄角,各有倚仗,我军大可反其道而行之。佯造声势,大肆进攻阳城,实则于途设伏,各据点若弃寨驰援,伏兵可袭而破之,阳城乱贼则如困兽。”

皇甫嵩话一出口,所有人愣了片刻,目光纷纷投在舆图上,判断其可行性。

就连什麽大风大浪都见过的谢乔也忍不住瞠目结舌,好家夥,这不是我军的围点打援战术吗?围住一个城镇的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但真实战略意图是攻击增援的敌人并达到歼灭援敌。当然,历史上孙膑的“围魏救赵”也是一个围点打援的例子。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通过斥候的军报想出此法,可见确实是天生的谋略家。

“贼寇据寨而守,强行攻寨难免伤亡过大,此可谓引蛇出洞,击蛇七寸,援贼被我伏击,必仓皇逃窜。”

“使君真妙计也!”

“妙哉妙哉,我部定能大破黄巾,首立奇功!”

……

一时间,军帐内,恭维奉承之声不绝于耳。

谢乔默默听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表示。当前的历史没有太多的改变,她知道史实,皇甫嵩首战是会吃瘪的。虽然这诚为妙计,但很明显他们低估了前期黄巾军的战斗力,大意轻敌大概就是失败的原因。

剿贼刻不容缓,大军行动即定于明日,皇甫嵩连夜展开部署。

他本人将亲率战斗力较弱的八千军马开赴颍水之岸,佯攻阳城,实为诱敌。再令军中各支骁锐尽伏兵于必经之途,以逸待劳。

随後,皇甫嵩的目光看向了谢乔和她身旁的一名年轻将领,“阳城山下的贼寇,共有两条道通往阳城,宣平丶昭奕,你二人各率本部兵马,伏而击之,互为支援。”

“末将领命。”长水校尉陈靖拱手朗声道,声如惊雷。

谢乔被这近在耳畔的动静险些吓了一跳,也拱手接令。

皇甫嵩想了想,又说:“昭奕,你部仅三百骑,唯恐人手不足,我再拨你三百。”

“三百足矣,无需增补。”谢乔婉拒。

倒不是自大,她只是想单独行动,否则没有暗中操作的空间。有别的军队跟着,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中。

皇甫嵩点点头,提醒道:“小心行事。”

“定不服使君所望。”谢乔豪气地抱拳。

大军出征前,皇甫嵩被汉灵帝任命为左中郎将,持节。奉天子之命持节,即可称为使君。

回营帐後,谢乔嘱咐麾下军士都睡个好觉,养足精神。清晨天一亮,她领着人马径直奔赴战场了。

从北面的阳城山出发入阳城,有东西两条道,东道较窄,道路隐蔽,虽然较近,但大军通行不会太快。西道为官道,道路畅通,宜大规模行军,只是弯岔较多,稍绕一些。

拿不准黄巾会从哪路过,只能两道皆设伏。谢乔同长水校尉陈靖商议,她去伏西道,陈靖引兵伏东道。一方遇敌,另一方支援。

但在交谈中,谢乔发现陈靖对她的态度并不友好,甚至有些不屑。

谢乔倒是大气,懒得跟他计较,做自己该做的就行了。无外乎就是看不起她呗,毕竟长水校尉是品衔不低的官职,秩比二千石,前途无量。远不是她一个小小三四百石的偏远县长能够比拟的。大概是皇甫嵩让陈靖和她去执行相同的任务觉得心里不平衡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