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 第86章 86 读心符(第5页)

第86章 86 读心符(第5页)

旁边文士也皱了皱眉:“确实有些出人意料。按理说,慈明先生亲至,谢府君至少该露面一见才是。”

“或许,谢府君公务繁忙,无暇他顾吧。”荀彧替主人找了个理由,目光却依旧平静,他端起桌上的粗陶茶碗,轻轻啜饮着微涩的茶水,显然并未将这冷遇放在心上。

他更在意的是,从入城到驿馆,一路所见,街道虽不宽阔,却相当整洁,几乎看不到随意丢弃的秽物,两侧的沟渠也有新近疏通过的痕迹。

荀攸则在一旁默默观察着驿馆的陈设和仆役的行动。

这里的仆役不多,但行动皆有章法,分工明确,效率颇高,不似寻常官府那般人浮于事。

陈实冷哼一声,不再言语,却又拿出他的小册子,在上面记录着:“初至睢阳,梁相谢乔未曾露面,慢待上使,其骄倨可见一斑。官驿简陋,饮食粗疏。”

荀爽自始至终未发一言,仿佛对这一切浑不在意。

他只是在饭後,独自踱步至窗前,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以及远处隐约可见的丶正在施工加固的城墙轮廓。

次日,按照行程安排,考察团开始在城中自由考察。

没有官员前呼後拥,只有那位国丞属吏和几名小吏作为向导,答疑解惑。

他们行走在睢阳城中。

街道两侧,不少房屋有修葺过的痕迹,一些关键的路口,竖立着木制的牌子,上面用清晰易懂的白话文写着一些告示,诸如“保持街道清洁,勿随地便溺”丶“防火防盗,守望相助”丶“市集交易,公平买卖”等等。

虽然城中百姓衣着多半朴素,甚至带有补丁,但脸上却少有之前在别处看到的那种麻木和绝望,多了一份平静,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安定感。

“这告示倒是新奇,竟不用雅言,粗鄙直白。”一位随行名士拈须评论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文人的矜持。

“然则通俗易懂,妇孺皆能明了其意。”荀彧接口道,“政令之要,在于施行。若百姓不明,纵有良法,亦是枉然。”

他们来到一处公告栏前,上面张贴着最新的政令,关于鼓励垦荒丶兴修水利的具体办法,还有一份对近期破获几起盗窃案件的案情通报和对捕快丶举报者的奖励公告。

内容详实,条理清晰。

荀彧看得十分仔细,尤其注意到了其中关于垦荒的政策,不仅免除赋税,甚至在初期还提供部分种子和农具支持,但同时也规定了必须达到的最低亩産,以及後续逐年递增的税收标准。

这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有激励,也有约束。

随後,荀彧提出想去睢阳东市看看。

“东市?”国丞属吏略微迟疑了一下,还是点头道,“自然可以。不过今日并非大集,市面上或许不如往日繁盛。”

睢阳东市,这一年来,以售卖奇物闻名,如今已是梁国乃至周边区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然而,当荀彧一行人抵达时,看到的景象却与“天下闻名”有些差距。市集范围不小,规划得也算整齐,按商品种类划分了不同区域。但摊位不算密集,商品种类也以粮食丶布匹丶陶器丶农具等生活必需品为主,少见奢侈品。

荀彧注意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市集之中,秩序井然,每个摊位前都明码标价,虽有讨价还价,却无强买强卖。

市集一角,设有专门的度量衡校准处,还有几名穿着统一号服丶臂缠“市正”袖标的小吏在巡视,处理一些小的争端。

他甚至看到一名小吏在调解一桩买卖纠纷时,拿出了一个随身携带的小册子,对照着上面的条款进行裁决,显得颇为专业。

“这市集管理,倒是颇有章法。”荀彧喃喃自语。

荀攸则对陪同的国丞属吏发问:“敢问户籍登记,是沿用旧制,还是有所增补?”

他闻言恭敬答道:“谢府君到任後,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修订。除了常规的姓名丶年庚丶籍贯丶丁口外,还增补了‘技能’一项,大致记录各户人家擅长的手艺或农活,以便于官府征召匠人或调配劳力。”

“哦?技能?”荀攸眼中闪过一丝兴趣。

“那物资调配呢?如今梁国境内初定,想必粮草军械调度频繁,不知是如何统筹?”

属吏对答如流:“谢府君设立了仓曹,统管梁国仓储与物资。各县乡皆有分曹,定期上报库存与需求。郡内物资调动,需凭仓曹开具的符验。大宗调度,更需谢府君亲自签发的令书。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简易的驿传体系,确保信息通畅。”

“吏员考核呢?”荀攸紧接着问,“如何确保政令下达,执行不走样?”

李诚似乎早有准备,“谢府君推行考绩法。每月末,各级官吏需上报当月工作。相府会派出督曹吏员,结合日常巡查丶民情反映以及工作实绩进行评定,优者赏,劣者汰。评定标准皆有明文规定,张榜公布。”

荀攸一边听,一边微微点头,对方的回答条理清晰,显然对这些制度了然于胸,绝非临时编造。

这套管理体系,虽显粗糙,却直指要害,注重实用。

而陈实,则在市集一角,与一个面带愁容的农夫搭上了话。

“老丈,看你样子,可是遇到了什麽难处?”陈实故作关切地问道。

那农夫叹了口气:“唉,今年的粮税,比往年好像要重一些。还有这徭役,说是修水利,隔三差五就要抽丁,耽误农活啊。”

陈实眼睛一亮,立刻在小册子上记下:“民怨沸腾!梁郡赋税沉重,徭役繁苛,百姓不堪其苦,此乃谢氏榨取民力之铁证!”他又看到荀彧与国丞属吏相谈甚欢,便又添了一笔:“荀文若似与梁吏相谈甚欢,态度暧昧,需留意。”

几日下来,考察团成员对梁国的观感逐渐分化。

有人惊叹于其秩序和效率,有人则依旧抱着怀疑,而陈实则觉得自己收集到了足够的“证据”。

这天傍晚,衆人回到驿馆,陈实终于按捺不住,在衆人面前发难了。

“慈明先生,诸位同仁,”陈实站起身,拿着他的小册子,一脸忧国忧民的神色,“连日所见,实令我忧心忡忡!梁国看似井然,实则危机四伏!我亲耳听到百姓抱怨赋税沉重,徭役繁苛!市集之上,虽有管理,却难掩萧条之态!更有甚者,我听闻有小吏执法严苛,百姓稍有不慎便遭斥责处罚,名为规范,实为酷政!”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依我之见,这梁国所谓的新政,不过是粉饰太平,内里早已是民怨沸腾!谢乔名为利民,实为榨取!长此以往,恐非社稷之福!”

此言一出,厅内气氛顿时一紧。

几位原本就对“冷遇”不满的名士纷纷点头附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