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115异象
未来数日,异象频出。
白虹贯日,如利剑穿空。
一地,水塘早已干涸数年,塘底黄土开裂如龟背。一夜之後,百姓晨起时竟见满池清水,波光粼粼,水面如镜。
村中老妪捧起清水,老泪纵横:“这是天降甘露啊!老天爷开眼了!”
一地,一口古井世代不枯,井水向来甘甜清冽。一夜之後,百姓提着木桶前来汲水,却发现深井已然干涸见底,连一滴水珠也寻不见。
又一地,一片旷野,日头高挂,烈日炎炎,没有半丝云彩。突然大雨瓢泼。
沛国,谯县。
王老汉抹了把额头的汗,伸出手掌,轻抚那头瘦骨嶙峋的老牛的脖颈,“老夥计,再加把劲,翻完这垄,咱爷俩就歇歇,我给你添些草料。”
老牛仿佛听懂了主人的话,哞叫一声,奋力向前。
木犁的铁铧在贫瘠的土地上划过,突然咔嚓一声闷响,随即是一股巨大的阻力,老牛前蹄一软,险些跪倒。
王老汉心疼老牛,王嘴里骂骂咧咧,以为又是地里顽固的石块,便抄起手边的短锄刨掘。
几锄下去,泥土翻开,露出的却非寻常石块,而是一角平整的青石板。他心中纳罕,用粗糙的双手拂去泥土,随着泥土被擦去,石板上渐渐显露出一些刻痕。
王老汉虽识字不多,也看出那不是寻常碑刻,心中一凛,不敢再动,只用土块小心围了,便丢下犁耙,气喘吁吁地奔向里正的家。
里正正端着个豁口碗喝水,听王老汉上气不接下气地把事情一说,初时还不太信,只当这老头儿渴糊涂了:“我说老王,你莫不是日头底下待久了,眼花了?”
“千真万确!那石板青黝黝的,上面还有字!”王老汉急得脸红脖子粗,指天发誓。
里正见他神色慌张,不似作僞,放下碗。
他不敢怠慢,当即点了两个年轻力壮的後生,带上锄头和绳索,随王老汉同去。
一见那石碑,半掩于土中,苔藓斑驳却字迹依稀可辨。里正知事关重大,连忙派了个跑得最快的後生,星夜赶往国都,禀报国相。
沛国相闻讯,眉头紧蹙,当即派遣了几名精通古文的掾吏,并一队护卫,备上清水丶软刷丶拓纸丶墨锭等物,赶赴现场。
衆人到达後,小心翼翼将石碑周围的泥土完全清理干净。
经过一番精细的挖掘,终将整块石碑完整地掘出地面。
只见碑身高约三尺,宽约二尺,通体青石制成,确是年代久远的古物。
国相得了拓文,细细审阅,随即命人将碑文抄录。
碑文上刻的字的内容不胫而走,无论市井丶里坊,百姓皆议论纷纷。
识字者高声念诵,不识字者亦侧耳细听。
碑文曰:“天道失衡,帝星蒙尘。紫微黯淡,君道不明。欲安社稷,必寻大贤。以圣为师,匡扶乾坤。”
寥寥数语,却如惊雷。
“帝星蒙尘?君道不明?”百姓哗然。
有人脸色煞白,有人则暗自点头。
“这是上苍示警!天子需要教诲啊!”有人声音颤抖,满含敬畏之意。
“何人为圣?普天之下,何人可为帝师?”
衆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碑文内容,在一些大儒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被百姓解读为天降神谕,意指当今天子需要圣贤教诲指导。
而四海六合,有资格教诲天子的,唯有圣人。
与此同时,同样内容的碑刻,相继出现在陈国丶颍川丶梁国,甚至是青州和徐州。每一处发现,都引起当地轰动,百姓奔走相告。
一时间,无论士农工商,皆言上天已降下啓示。人人都在说,唯有圣人出世,方能担此重任,教化君王,拯救苍生。
睢阳的草堂外,每日都有百姓自发聚集,恳请他出山,前往京都,辅佐天子。初时不过数人,几日之内,便汇聚成百上千。
这些百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面容憔悴的农夫,有衣衫褴褛的商贾。衆人情绪高昂,言辞恳切,仿佛天下安危,系于那位圣人一身。
这股风潮,先是在豫州境内迅速蔓延,随後借着南来北往的商贾行旅,很快传到了京都雒阳。
“听说了吗?天降石碑,言明圣人当为天子师!”
“圣人?莫非是孔孟再世?”
“梁地天降圣人,可解世间万疑,那位圣人,贤德之望,天下景仰!”
京都之中,本就因董卓专权乱政而人心惶惶,士民忧虑。
听闻此事,无不精神一振,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