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 第130章 消化磨合 耧车摇金粒新麦映绿畴(第2页)

第130章 消化磨合 耧车摇金粒新麦映绿畴(第2页)

白起?制定了极其严苛,甚至堪称残酷的军纪条令。

迟到?丶懈怠丶冲撞阵型丶不听号令,动辄鞭笞丶杖责,甚至淘汰。他亲自监督,毫不容情。无论是县兵还是降卒,一视同仁。起?初怨声?载道,但?很快,绝对的纪律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行动的整齐划一,一种?令行禁止丶肃穆威严的军人气质开始在这些杂牌军身上显现。

霍去病则专注于训练士兵的机动性和攻击性。

他设置了复杂的障碍跑道,要求士兵负重?越野,练习在各种?地形下的快速移动和小队配合突击。他将骑兵(哪怕是代用的)和机动性较强的步兵混编,反复演练迂回?丶包抄丶侧击丶骚扰的战术。他充满激情,常常亲自示范,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而卢志云,则成?为了两者之间最好的润滑剂和实战教官。他既理解白起?的纪律要求,也欣赏霍去病的战术灵性。他利用自己对原部下的了解,主动协助整编,将降卒打散分配到?各队,并常常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安抚降卒情绪,告诉他们能在诸葛先生和姜县令麾下效力,是何等幸事。他更擅长教授士兵们战场上的生存技巧丶兵器的保养丶以及应对不同敌人时?的实用战法。

他的经验之谈,往往比枯燥的操练更让士兵们信服。

磨合是痛苦的。磕碰丶争吵丶甚至小规模的斗殴时?有发生。但?在三位风格迥异却同样杰出的将领的共同努力下,变化悄然?发生。

降卒们发现,这里的军官虽然?严厉,却赏罚分明,从不克扣军饷,夥食甚至比在原军中还好。

他们开始能听懂不同的号令和旗语,明白何时?该如磐石般坚守,何时?该如饿狼般扑出。步兵方阵在移动中能更好地保护侧翼,骑兵突击时?能更精准地找到?敌人的软肋。

一支融合了白起?之“盾”的坚毅丶霍去病之“矛”的锐利丶并经卢志云实战经验淬火的新军,正在快速成?长。

就在校场吼声?震天的同时?,姜戈也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战争”——与土地丶与贫困丶与落後观念的战争。

在诸葛亮的总揽规划和杜甫的文书协助下,她几乎将县衙搬到?了田间地头。褪去了初时?的无措,开始有计划的做事。

新农具耧车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时?值秋播,老农们正按古法弯腰撒种?,费力又难匀,对这种?带着三个铁尖嘴的木家夥抱有本能的怀疑。

“姜县令,这玩意儿哗啦啦过去一趟,就能又开沟又下种??种?子糟蹋了可咋办?误了农时?可是大事!”

姜戈也不着急,她深知秋播争分夺秒。她亲自选定了几户愿意尝试的人家,由县衙提供新式耧车,并派专人(她自己也卷起?袖子跟上)下地示范。

当那几户人家轻松地完成?播种?,沟垄笔直,籽粒均匀,效率远超旁人手播脚耩时?,观望的人们彻底坐不住了。

姜戈趁机在地头召开现场观摩会,让老农们亲自扶耧体验。

“神了!这一趟顶俺们忙活半天!瞧这行距,多齐整!”

“省力!太省力了!不光人省力,牲口也省劲!”

“姜县令,这宝贝耧车,俺们能用上不?秋播不等人啊!”

姜戈看着眼前焦急又期盼的面孔,立刻宣布:“县衙工坊日夜赶制,已有三十?架耧车。将以成?本价租售与各位乡亲!秋播紧急,可先立字据,待来年?夏收後用粮食抵扣!家中实在困难的,可来县衙登记,以参与明日水渠清淤的工役相抵!”

一石激起?千层浪。农户们争相涌向县吏登记的地方。工坊里的木匠师傅被团团围住,询问何时?能轮到?自家,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里都透着一股紧迫的火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秋播需水,诸葛亮规划的水渠网络主干虽成?,细节却需完善。姜戈带着杜甫和衙役,沿着水渠一路行走?,听取沿途村庄的意见?。

“这里得?分水,俺们下游的等水等到?心焦!”

“那段渠基之前冲垮过,今年?得?加固!”

“俺村地高,水爬不上来啊!”

姜戈一一记下。对于地势高的村庄,她想起?了筒车利用水流自转提水的原理。她捡起?树枝,在地上画出大致模样,解释如何借水流之力将水斗灌满提升,倾入槽中。

工坊的巧匠们围着草图,眼睛发亮,直呼“巧妙”,立刻着手试制模型。

最让她挂心的,还要是——冬小麦试验田。

为了後面的酿酒。

她力排衆议,没有按照当地习惯种?植传统的秋播作物,而是在系统商城里引入了耐寒抗旱的冬小麦品种?,并坚持采用“代田法”——在地里开沟作垄,种?子播在沟中,苗长出後逐渐培土壅根,明年?再将垄圳互换轮替。

她几乎每天都要跑去看看,叮嘱农人注意沟垄的深度和保墒。

虽然?姜戈一开始成?功过,但?是这种?地还是老农民最擅长,这播种?方式就不对。播种?就不对怎麽才能长出好苗子呢?

老农们开始时?觉得?她异想天开,“瞎折腾好地”,但?看到?姜戈脚上的泥巴丶脸上的汗水,以及那麦沟里已探出头丶绿油油显得?格外?茁壮的苗势,他们的态度逐渐变为将信将疑丶暗自观察,乃至生出几分期待。

“县令大人,您这法子里……好像真有点门道?您看这苗,墩实!根扎得?深!”负责照料试验田的老农李老汉蹲在地头,仔细端详着。

“李伯,接下来越冬前才是关键,还得?您老多费心。若此法成?,明年?咱们一县之地,都能多打不少?粮食,说不定还能剩下许多粮食。”姜戈看着这片绿意,眼中充满期待。

“您放心!老汉我天天守着它们!就盼着来年?,麦浪滚滚!”

杜甫跟在姜戈身後,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忧国?忧民丶吟诗作对的诗人。

他拿着纸笔,详细记录着耧车的效率丶筒车的试制进度丶代田法麦苗的长势。他将姜戈这些因地制宜丶讲求实效的法子整理成?文,语言朴实无华,准备日後编成?农事指导小册。他看到?姜戈如何在地头果断解决水源纷争,如何巧妙调动民力赶制农具,如何用秋播的实效说服了持疑的百姓。

他笔下流淌出的,不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而是“耧车摇金粒,新麦映绿畴”的希冀。

他感到?自己的笔,从未如此贴近土地,贴近民生。

姜戈的声?望,就在这秋日躬耕的行走?丶倾听和解决急务中,如同田间的麦苗,悄然?生根,越冬蓄势,坚实而稳固。

-----------------------

作者有话说:春小麦和冬小麦是两种类型,不是同一品种,过渡章过渡一下[让我康康][让我康康][让我康康]以後就恢复九点更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