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 第136章 金匮之盟 朕会一直关注西京的动静(第2页)

第136章 金匮之盟 朕会一直关注西京的动静(第2页)

要知道现在赵德昭才九岁。

满朝文武面面相觑,不禁看向站在前列的晋王赵光义。後者面色如常,但紧握的拳头暴露了内心的波动。

其次,调任赵光义为西京留守,命其即日赴洛阳就任,不再担任开封尹这一重要职务。这无异于削去了赵光义在京城的重要权力基础。

第三,任命宰相赵普为太子太师,辅佐太子德昭;同时召回与赵光义关系密切的卢多逊,改任其为地方官员。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这些突如其来的重大人事变动让群臣措手不及。赵光义跪地接旨,声音平稳无波:“臣领旨谢恩。陛下圣明,立储君以固国本,乃江山社稷之福。臣定当恪尽职守,治理西京,以报皇恩。”

退朝後,赵匡胤单独召见了赵普。御书房内,沉香袅袅,却掩不住其中的紧张气氛。

“赵普啊,朕昨夜得一奇梦,见大宋未来三百年命运多舛,外患不断,内争不休。”赵匡胤半真半假地说道,“朕思之再三,必须稳固储君之位,避免後世兄弟阋墙之祸。”

赵普精明过人,立即明白皇帝意在削弱晋王势力,巩固太子地位。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网罗天下人才,权力和声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到皇子赵德昭的地位。

他是最传统的士大夫,深受儒家宗法制度影响。他坚决拥护“父死子继”的嫡长子继承制。

“陛下圣明。太子仁孝,早定名分,实乃社稷之福。”赵普躬身道,“只是晋王在朝中经营多年,党羽衆多,恐生变故。特别是禁军中,多有晋王旧部。”

赵匡胤目光深邃:“所以朕需要你暗中布置,逐步更换关键职位上的官员,特别是禁军将领。记住,要循序渐进,勿要打草惊蛇。朕要给光义一个机会,也希望他好自为之。”

赵光义府邸内,幕僚们齐聚一堂,气氛凝重。烛光摇曳,映照着一张张忧虑的面孔。

“诸位,”赵匡胤缓缓开口,手中把玩着一只玉杯,“今日召诸位来,是想议一议。。。当年太後临终前的那个约定。”

程德玄与贾琰对视一眼,心中皆是一凛。他们知道王爷指的是什麽——那是个在朝野间若隐若现丶却从未被公开承认的传说。

贾琰谨慎地先开了口:“王爷说的,可是杜太後临终前,召官家与赵相公立下的那个金匮之盟?”

“正是。”赵光义的目光变得深邃,“那日太後病重,召皇兄与赵普入宫。本王当时也在场,却被迫守在殿外。只能隐约听见太後断断续续的话语。。。周室孤寡。。。致社稷倾覆。。。汝当传位。。。”

程德玄身体前倾,压低声音:“臣也听闻过这个传言。说是杜太後鉴于後周世宗驾崩後幼主失国的教训,命官家百年之後传位于王爷,以免主少国疑,重蹈覆辙。”

“不错。”赵光义的眼神变得复杂,“太後确实有此担忧。五代以来,幼主登基而致国家动荡的例子太多了。太後曾言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贾琰沉吟道:“若真有此盟,当有文书为证才是。”

“据说确有一纸盟书,藏于金匮之中,由赵普保管。”赵光义的声音带着几分苦涩,“但这麽多年来,皇兄从未公开提及,赵普也守口如瓶。如今皇兄突然立德昭为太子,调我出京,这。。。”

程德玄激动地说:“若金匮之盟属实,官家此举岂不是违背太後遗命?王爷,这可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啊!”

“慎言!”赵光义厉声制止,但眼中闪烁的光芒暴露了他内心的波动,“皇兄是一国之君,无论有无金匮之盟,他的决定就是圣旨!”

贾琰较为冷静,捋须分析道:“王爷,此事蹊跷。若真有金匮之盟,官家为何迟迟不公开?若无此盟,这传言又从何而来,为何能流传朝野?”

他顿了顿,继续道:“依臣之见,无非三种可能:一是确有金匮之盟,但官家如今有意违背;二是根本无此盟约,全是好事者编造;三是或许太後确有此意,但未正式立约。”

赵光义长叹一声:“本王最不愿见到的,就是因此事与皇兄産生隔阂。太後若在天有灵,见我们兄弟因皇位而生疑隙,该何等心痛。”

程德玄急切道:“但王爷,这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若金匮之盟确为太後遗命,官家却要传子不传弟,岂不是置江山社稷于险境?德昭年幼,若登基为帝,难保不成为第二个周恭帝!”

“德玄!”赵光义猛地拍案,“休得妄议皇子!”

室内顿时寂静,只闻烛火噼啪作响。

良久,赵光义才缓缓道:“太後临终前的确说过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但她也说,最终决策当由皇兄根据时势定夺。皇兄如今春秋鼎盛,德昭也日渐成长,或许在他看来,已经不需要这个约定了。”

贾琰点头:“王爷明智。其实无论有无金匮之盟,王爷如今最好的选择就是谨守臣节,静观其变。若官家有意履行盟约,自会有所安排,若无此意,强行争取反落人口实。“

赵光义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明月,喃喃自语:“太後啊太後,您若在天有灵,请指引孩儿该何去何从。。。“

他转过身来,面对幕僚,神色已恢复平静:“今日之议,止于此室。金匮之盟之事,在外不可再提。本王即日赴西京上任,恪尽职守,以报皇恩。至于将来。。。就看天意如何了。”

幕僚们面面相觑,最终齐声应道:“遵命。”

赵光义离京那日,赵匡胤亲自到城门相送。兄弟二人并骑而行,侍卫远远跟随。朝阳初升,为汴京城墙镀上一层金边,却照不亮兄弟二人心中的阴影。

“光义,还记得当年我们随周世宗征伐淮南之事吗?”赵匡胤忽然问道,目光望向远方,仿佛穿越了时空。

赵光义颔首:“臣弟记得。那时皇兄率军破敌,勇冠三军,臣弟只能追随左右。每每想起,仍觉热血沸腾。”

赵匡胤笑了笑:“那时你虽年少,却已显露出过人才智。朕记得有一次,你献计夜袭敌营,大获全胜。世宗皇帝当场称赞你赵家有二龙。”

他停顿片刻,语气转为深沉:“光义啊,你我兄弟皆是人间龙凤,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这个道理,你应该明白。”

赵光义心中一颤,连忙下马跪地:“臣弟从未敢有非分之想!皇兄明鉴!臣弟之心,天地可鉴!”

赵匡胤也下马扶起弟弟,握着他的手说:“去洛阳好生为政,展现你的治国之才。将来太子即位,还需你这皇叔辅佐。”

朝阳完全升起,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赵匡胤拍拍弟弟的肩膀,最後说道:“每月初一丶十五,记得上奏西京政务。若有要事,可随时上奏。朕会。。。一直关注着西京的动静。”

-----------------------

作者有话说:赵匡胤:我会一直一直看着你[鸽子]

去洛阳上任的赵光义第二天就因为左脚上马被砍成了臊子。

关于赵大对赵二的处理,我写了好几版,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一版,赵大的目标是围绕着巩固赵宋江山和避免重蹈五代短命王朝的覆辙。

而且从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就可以看出他喜欢付出最小的代价以达成自己的诉求,而且用自己梦到未来赵光义的行为当理由杀死赵二,会引发巨大的朝野震动和民间舆论,还会搞得人心惶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