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猛地深吸一口混杂着死亡气息的湿冷空气,强迫自己挺起那并不算宽阔的胸膛,试图驱散那灭顶的恐惧。
然而,他的声音却带着一丝无法完全掩饰的微颤,却又透着一股特有的执拗与坦然:
“怎么可能不害怕?”
他顿了顿,像是在积蓄勇气,又像是在咀嚼即将到来的终结,随即,一股近乎悲壮的豪气冲破了恐惧的桎梏,声音陡然拔高,竟盖过了风浪的嘶吼。
“然而,天地辽阔,世俗万象怎堪看,是非从容我自知!”
这话掷地有声,引得林竹喧和李清欢同时侧目。
三人目光交汇,先是一怔,随即,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欣慰、赞赏、悲凉与极致洒脱的情绪在他们眼中激荡开来。
林竹喧朗声大笑,笑声清越,穿透风雨;李清欢亦捋须莞尔,笑声低沉而浑厚;就连萧砚自己,也被这奇异的氛围感染,咧开嘴,露出一抹带着泪光却无比畅快的笑容。
一种难以言喻的激荡情绪在胸中澎湃——这哪里是恐惧的哀鸣?分明是生命最后的绝响。
身后,已经疯癫的魏良和被束缚的权贵,显得是如此渺小。
魏良披头散,对着翻涌的河水时而狂笑时而呓语,状若疯魔。
那些被捆缚的权贵们,哭天喊地,无谓挣扎,涕泪横流地咒骂或哀求,丑态毕露。
倾圮的雨、高台上冷质的火种,天际银白的“鱼线”掠过这三个挺立的骨,生成泛泛红痕,又在雾潮翻涌的瞬间趋于消散。
冰冷的雨丝无情地鞭笞着祭台,如同天地为这场献祭奏响的哀歌。
他们似孤身不言的行者游走于惨淡的河岸,一生唯有一次的振翅,是为俯瞰广袤的苍穹。
————————
(关于阵眼四人象征揭晓)
皇帝魏良——权力异化的象征
权力祭坛上的腐朽基石,象征封建皇权的异化本质
作为阵眼之一,魏良象征着权力系统的崩塌,其贪生本质代表封建皇权"受命于天"的虚伪性,越是恐惧失去权力,越要用他人生命填补欲望沟壑,最终使阵法沦为吞噬自身的利器。
当统治阶层将"保社稷"异化为"保性命",文明根基便会从内部蛀空。
侯爷萧砚——浮华时代的隐喻
浮华表象下的精神空洞。
萧砚的纨绔表象下暗藏对"清名"的病态追求,象征着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分裂。
他以诗酒风流掩盖内心虚无,看似璀璨实则空洞,故意作烂诗,墨汁晕染出的正是士族阶级在末世的集体癔症。
象征士大夫阶层的虚伪:用诗酒风流粉饰精神虚无,将清高自诩作为纵欲遮羞布。
大儒李清欢——文化困境的具象
道德困境中的觉醒火种,象征知识分子的精神裂变。
皓穷经的坚守与贪生畏死的挣扎,映射着儒家文化在乱世的价值困境,他的挣扎不仅是对道义的敬畏,更是对"爱人"是否应包含自身的灵魂拷问。
浑浊的求生本能与清澈的道德自省构成漩涡,恰如黄河之水既携带泥沙又孕育文明。
当文人不再做典籍的守墓人,而成为现实的破冰者,文明才能完成从苟活到重生的蜕变。
品德高尚的林竹喧——纯粹信仰的化身
作为阵眼里,唯一主动愿意拥抱死亡的人,其存在本身就是对"舍生取义"最朴素的诠释。
其生命力既表现为"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又暗藏"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
他的存在诠释着真正的文明守护者,既要像竹子般柔韧地扎根土地,又要如竹节般笔直地刺破苍穹。
四象阵眼的设置暗合"天-地-人-道"的哲学架构:林竹喧代表天道信仰,魏良象征地脉权力,萧砚映射人间浮华,李清欢则承载文化道统。
也是权力-文化-道德-信仰。
魏良的腐朽少的是林竹喧的信仰,萧砚的空洞又少了李清欢的思想当贪生本能遭遇求道执念,当虚伪浮华撞见赤诚风骨,阵法的震颤实质是文明基因的自我更新。
设定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唯有让不同人性光谱在阵眼中碰撞,文明才能突破周期性兴衰,完成螺旋式上升。
(阵眼四个人,其实都是混乱世道下我选出的代表——刚开始写没想那么多,后面稀里糊涂就这样了,哈哈哈哈,很高深的东西是我结合编的,嗯,对,编的,就是写这种矛盾上瘾了。)
喜欢拒绝践踏天之骄子请大家收藏:dududu拒绝践踏天之骄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