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汉武帝是愈昏庸暴虐,好大喜功,哪怕取得了漠北之战的胜利,依旧穷兵黩武。唐代的杜甫就以汉喻唐,针砭时弊嘛,他在《兵车行》里写道“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彼时李广、霍去病、卫青都死了,说句大家不爱听的,除了李陵,汉朝没啥名将了。
但汉武帝有一种错觉,因为卫青、霍去病都是外戚嘛,他觉得外戚很能打仗,于是提拔了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这个李广利太重量级了,太贵物了,靠裙带关系一路擢升,号称“师将军”其实外强中干,志大才疏,后来也是他率领万汉军轻敌冒进,使得万汉家儿郎被匈奴人全歼。
李广利更是投降匈奴,成为武帝时期对外战争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而在李广利投降的年前,我们的主角李陵便在其麾下。摊上这样的领导,好日子可不就来了嘛,李广利和李陵共同北进,前者有万精精骑,后者有ooo步兵。两人是分头行动啊,很快啊,李家的debuff就生效了。】
刘彻不以为意,好大喜功,昏庸暴虐怎么可能?而且这一次去病不会早逝,他的疆土可以比之前更甚!
天幕这句说的没错,不是所有的外戚都是那么能打,李广利竟然敢投降?!懦夫,没用!哎,这世上除了卫霍再没有人能像他们这般了。
“这给的是不是有点少啊?”
“一个两万一个五千,差距也太大了。”
【李陵正面遭遇了万匈奴骑兵,李陵部众浴血鏖战,以寡击众,竟在客场取得了胜利。注意,这个战绩是很牛逼的哦,我以前说过,古代的步兵军团是不可能和骑兵军团抗衡的,指挥步兵军团,歼灭骑兵军团的案例在军事史上凤毛麟角。击溃匈奴骑兵的李牧被称为“军神,”打败白马义从的袁绍被称为“袁神”,李陵区区ooo步兵打败万骑兵,匈奴举国震动。
单于、左贤王、右贤王全部出动,纠集万骑兵围杀李陵,李陵部众顽强至极,杀敌备至,打退一次侵攻,重创了匈奴主力,甚至一度让单于丧失了继续和李陵作战的勇气。
然而李陵孤军奋死,道穷且饥,前后抗衡匈奴十余万部队,申请援军却迟迟未果。坐拥大军的主帅李广利始终未能给予援救,兵力差距悬殊,加之李陵部队中有一个叛徒叫管敢,泄露了军机,最终,匈奴把李陵给活捉了。】
“嘶……五千对三万?这都能赢?”
“这李家是不倒霉了,居然出了个军神。”
李广看到李陵的战绩,有些欣慰,他的孙儿能做到这种程度,骁勇善战即便是被俘虏了也不会投降的。
“就五千人,抵挡了一次又一次,甚至重创主力,这是真军神啊。”
“这样的人,被俘虏就立刻投降了吗?”
“我看不像,会不会是严刑拷打受不住了才投降的。”
“哼,苏武被折磨那么久也没想着投降啊,怎么一到他这里上了几次刑就倒戈了?”
“我感觉有点理解他了,都这个样子了却始终没等到援军,确实挺寒心的。”
“要是没有叛徒泄露军机,李陵还不一定会被活捉吧。”
“我觉得李陵挺厉害的,就五千人撑到了这么久,就是队友不行一直没帮忙。”
“你们又给他说上话了?李陵就是一个懦夫,叛徒,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然后李陵就投降了啊,对此,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是最主流的,认为李陵是李家的败类,不折不扣的汉奸、叛徒、懦夫,应该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第二种观点认为李陵其情可悯,投降出于求生本能,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保全三军将士的权宜之计,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气节。郭沫若就表示,汉武帝的极端政策与战后清算,使李陵陷入绝境,最终被迫投降,是制度性的悲剧。
第三种观点是我支持的,我们认为李陵起初只是诈降,打入匈奴内部,做无间道或效高渐离之故事,可汉武帝不分青红皂白杀光李陵家眷,使李陵彻底心灰意冷,索性“假投降”变成了“真投降”。】
“三种观点,还真是说的头头是道。”
“我觉得第二个比较可信吧,他是一个将军,要保证将士们的安全啊,虽然被俘虏了有活着的机会不也挺好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没错,孤军奋战又看不到援军,这种情况能活一个是一个吧。”
“这汉武帝也太操之过急了,刚听说投降之事就杀人满门。”
“这还真不好说,在人家军营里是不是诈降谁知道呢。”
“这皇帝也有错吧,不调查清楚就杀人,这样谁还敢在他手下干活,一不留神就是满门抄斩啊。”
“哧,人家是皇帝,你不想干有的是人削尖了脑袋往里进,皇帝要怎么做还能听你的?”
李广心脏一疼,他当然认为事实是第三种,不说他的孙子他有多了解就单说李陵之前做的事情他就不可能轻易投降。陛下啊,为何不多等一些时日,或许他的消息就传来了。
【现在我们上知网也能查到很多,关于李陵最开始只是诈降的论文,可ooo年前,没有人会给李陵辩护。汉武帝勃然大怒,满朝文武无不谴责李陵,此时却有一位小人物站了出来,不合时宜地指出了事件的疑点,我们应当记住他的名字,司马迁。
李陵麾下步兵不满ooo,却深入贼虏腹地,抵挡数万之师,最终攻势耗尽,士张空拳,已尽死力,纵使是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今日李陵虽战败被俘,未能以身殉国,但定然会再寻找机会报效汉朝。这场辩护越了个人荣辱,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次对皇权的正面挑战,堂堂皇帝被小小史官顶撞,当场破防,将司马迁打入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