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如果殷富是世家子弟,肯定受到家主的全力栽培,可他偏偏是个随时可能饿死或被打死的孤儿。
&esp;&esp;可即使殷富成为国都城首富,仍免不了被官府欺压。
&esp;&esp;“陛下,大郸不缺人才,孰轻孰重,您心里很清楚。”
&esp;&esp;结束通话后,景佑帝把手机搁在案上,五彩丝线编成的铜钱手机链小幅晃动,像他天人交战的内心。
&esp;&esp;大帐内安静极了。
&esp;&esp;许久,大长公主重新挺直腰背:“陛下,虽然世家子弟不行,但还有不少人愿意跟着孟太医学刀针。”
&esp;&esp;“现在反倒是女子生育和生病,缺女医和好稳婆。世家子弟不行,不如把全城稳婆召集起来,择优选拔,请飞来医馆的女医来教习。”
&esp;&esp;“稳婆们有实操经验,有胆识,将此前种种疑问向女医请教,提升起来比从未做过的人要快得多。”
&esp;&esp;魏国公不同意:“稳婆下九流,粗鄙贪财搬弄是非的很多,听怕飞来医馆的女医们瞧不上。”
&esp;&esp;大长公主反而笑了:“阿弟,你老了也变得古板,让稳婆也参加医师年试即可,考核结果公布于众。”
&esp;&esp;“好稳婆,让更多人知道,接生多,收入也多;技艺低劣的稳婆,不准再接生,或要经过学习提升才能继续接生。”
&esp;&esp;“这样一来,好稳婆才能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皆是如此,不再把出身框死,做得好尽管做,做不好就另寻出路。”
&esp;&esp;魏国公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只能点头:“行,只是考官们到国都城很是辛苦,不知他们会不会愿意……”
&esp;&esp;大长公主问妙音:“飞来医馆的谢礼可曾送到?”
&esp;&esp;妙音恭敬回禀:“大长公主,小巧的白玉青玉雕正在制作,小金饰也在打造,五日内必定完工。”
&esp;&esp;“今日大早,梅、戚和晏三家管事,已经把国都城三月三的特色小吃,送到飞来医馆,邵馆长已经派人收下了,并送了一筐绿蔬作为回赠。”
&esp;&esp;“绿蔬不多,三家都未私自带回,连筐送到司农寺去了。”
&esp;&esp;“绿蔬内有书信,说此作物名为红薯,茎叶根都可种植,旱涝保收,产量高,根茎叶都可食用,人畜皆宜。”
&esp;&esp;“梅家管事说,途中有辆牛车坏了,停下修缮,马匹争相抢食,幸好发现得早,不然都吃完了。”
&esp;&esp;“刚传来消息,司农寺已经带到农田里栽种完毕。”
&esp;&esp;大长公主、魏国公和景佑帝喜出望外,旱涝保收对大郸来说可太重要了!
&esp;&esp;正在这时,又有内侍来报:“启禀陛下,工部传来三条消息,第一,按飞来医馆图样烧制的下水管道已经造成,请陛下明日拨冗一望。”
&esp;&esp;“第二,方沙城重修已完工七成,待下水管道安装完毕,三月底就能峻工。”
&esp;&esp;“第三,三月底,帝陵亦可峻工。”
&esp;&esp;“太好了!”景佑帝用力握拳,看向大长公主与魏国公,“孤希望百姓安居乐业,大郸国富民强,百姓不用把许多钱财都用在看病和丧葬上。”
&esp;&esp;“按飞来医馆提议修建的国都城熟水铺,也都建成并使用,价格低廉,百姓们也愿意一试,因为不需要在自家劈柴生火,反而方便得多。”
&esp;&esp;大长公主与魏国公相识一笑,他们都老了,大郸的未来已经在景佑帝的双肩上,能为他多分担一刻都是好的。
&esp;&esp;景佑帝豁地起身:“走,去看看考生。”
&esp;&esp;布置考场时,没想到会考这么久,临时添了许多烛架只为了考生们能看得更清楚。
&esp;&esp;孟鸿才在考场来回穿梭,满脑子都是在飞来医馆学习的画面,因为被医师们教导过,忽然就明白临时增加考核内容的原因。
&esp;&esp;飞来医馆不论医师还是工匠,技艺精湛得甩大郸好几条大街,所以工部仿制飞来医馆的器械太有难度,需要结合实际,打造适合大郸的工具。
&esp;&esp;不让用浆糊应该就是这个原因。
&esp;&esp;孟鸿才又想到了麻醉科手术室里的一幕幕,医师也分许多种,面对不同的病患,分工明确又配合默契,尤其是郑国公剖心手术那天的记忆,此生难忘。
&esp;&esp;另外,当考官前一晚,邵馆长曾经来找,飞来医馆的考官有自己的侧重项,作为大郸名医也要有培养外科团队的意识。
&esp;&esp;孟鸿才原地转悠了三圈,高声宣布:“分捡完毕的考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破解最后一项试题。”
&esp;&esp;考生们一人闯这么久,个个身心疲惫,听孟师这样一说,立刻寻眼缘好的考生组队,组完以后就开始讨论并动手做浆糊。
&esp;&esp;果然“三人行,必有我师。”chapter1();